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还是讲中医治疗阳痿的思路,挺清晰的,例子举得也很到位。
元代医家朱丹溪曾提出过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对阳痿的理解也可以参照。
临床中我们发现。患者多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最早出现房事后段充血不足,到逐渐偶发房事后段勃起疲软,到疲软发生频率越来越多,继而影响到初段勃起硬度,直至无法完全勃起。
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更注重补阳还是养阴呢?很多时候患者自己觉得应该壮阳,但其实恰恰相反,应该滋阴养血。
这主要是由“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与现代男性所处环境共同决定的。
当代男性,常因生活工作节奏快等因素,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阶段,因睡眠较晚、压力过大、思虑较重、用脑过多等因素,精血暗耗,阴液受损,易致阴虚阳亢。
出现烦躁、易怒、入睡困难、睡眠多梦、精力下降、脱发等真阴不足的症状。
此时一部分人就会吃生冷寒凉的食物,结果导致脾肾阳气受损,阴虚阳弱,形成一种病理状态下的新的“阴阳平衡”,进入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因脾阳受损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变差,水谷饮食入胃,不能化生精气与津液。
第三阶段,由于脾胃虚弱日久化生痰湿,停留到身体某处,阻遏气机,局部化热,呈现局部湿热状态,导致阴囊潮湿、头面出油、小便色黄、面生痤疮等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阳痿患者逐渐分为两个群体。
一类阳盛阴弱,平日欲望强,勃起频繁,但难以维系。如同油灯火旺油少,易于熄灭。
另一类阴阳均虚,勃起缓慢,欲望较低,且难以维持,如同油灯灯芯小、灯油少,不易点燃,易于熄灭。
所以要切记,对于阳痿,不可妄加滋补。临床上常见一些患者诉自己勃起硬度下降,自行服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等药,短暂有效,但很快就恢复原状,甚至状态更差。因为这么做只会透支阴血。
正确的调治方法应该是以培阴育阳为主,养护真阴,阴中求阳。采用“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治疗策略,滋阴养肝,待肝血充盈后化生阴精,恢复人体自身“气足生血、精血转化”的气血生化、阴阳调和状态。精亏难以急补,以调补脾胃化生精气,以养血安神养阴生血。待患者精力充沛时,嘱其增强锻炼,以动生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