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十点读书会听书文稿,以下内容为转载: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本书是《父母的语言》。
这本书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说的话,会直接塑造孩子的大脑,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巨大影响。
父母的语言就是开启孩子终身智慧的金钥匙。
你知道吗?人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之后还可以塑造的器官。
孩子在三岁以前,大脑会快速发育到80%左右,而最有效的促进大脑发育的方法,就是这本书的名字——父母的语言。
这个研究结论的提出者,也是本书作者名叫达娜·萨斯金德,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医学教授。
她的本职工作是负责给听力障碍的儿童置入人工耳蜗。
但在治疗过程中,她发现在孩子0-3岁期间,父母的语言质量几乎决定了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后来,她通过知名语言学家的研究和自己的调查,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论。
更让人惊讶的是,父母的语言影响的不只是语言能力,它还影响孩子的数学能力、推理能力、自律性、道德感等等。
父母如何提升自己的语言质量,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父母怎样说话,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头脑发育和心智成长?这本《父母的语言》都会为我们解答。
你将听到:为什么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能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你也将了解到3个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当孩子受挫时,表现良好时,以及学习双语和数学时,父母该如何与孩子交流?
你还会学到一个重要的3T原则。通过共情关注、充分沟通和轮流谈话,来巩固你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将父母语言的作用最大化。
下面,开始我们的学习吧!
01
父母的语言如何影响孩子大脑发育?
本书的核心主张是:父母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但你可能会问:这个观点适用于所有家庭吗?作者面对的是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可是我家孩子听力正常啊。
别急,我们可以听听作者在本书开篇说的一句话:听力正常但语言环境不佳的孩子,与天生耳聋且未接受大量语言符号的孩子无异。
这就是说,无论是听力好还是听力差的孩子,父母语言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作者还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个观点。
她曾给两个年龄相仿、个性相似的听力障碍儿童植入人工耳蜗。
但这两个儿童听力慢慢恢复后,差异却出现了。
其中一个叫扎克的孩子,3岁时就能够开口说话了,上学后阅读能力和其他同龄小孩几乎没有差别。
然而,另外一个叫米歇尔的孩子却没有这么幸运,尽管她的听力已经恢复得很好,但她没有办法和别人交流,小学三年级依然要留在“特殊教室”学习。
都恢复听力了,为什么会有巨大差异呢?
原来,扎克在还未植入人工耳蜗的前一年,父母就开始坚持用手语跟他交流。
而在他恢复听力之后,家里依然充满谈话声、读书声和歌声,可以说为他创造了一个非常温馨的语言氛围。
但米歇尔的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些,也没有做到。
原来,能听到还不够,想要孩子听懂,父母要做到事还有很多。
书中提到两位认知社会学家所做的一个长达3年的实验,通过对42组家庭样本研究。
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地位高的家庭的孩子在3岁的时候,比社会地位低的家庭孩子在听得懂的问题上,表现得更好。
而且,不是因为高社会地位家庭更有钱,而是因为他们和孩子交流的单词量竟然比低收入家庭多出3200万个。
脑科学也能够证明:父母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三岁后测试出来的智商越高。
原来,宝宝出生后,大脑会迅速发育,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类神经连接。
这样的连接可以带来大脑错综复杂的构造,它影响孩子所有的大脑功能,包括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在出生后的3年里,孩子听到父母说的话,正是促使他大脑中数十亿神经元产生连接的重要因素。
所以,不论是从医学听力角度,还是从脑科学角度,父母创造更好的语言环境,都将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终身智慧、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02
生活中的几个重要场景,父母要说什么,怎么说?
然而,父母们听到这里还需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多去跟孩子说,可并不等于说什么都是对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对孩子重复、大量地说“闭嘴”“讨厌”“混蛋”这样的负面词语,那肯定不会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所以,父母训练语言的前提,就是先要对宝宝充满爱心和耐心,收起负面情绪,多做正面的回应,多说积极的词汇。
当亲子相处的氛围变得温馨而快乐时,多说话,才会变得有效。
在做好积极的情绪准备后,接下来,我们通过这3个生活中的重要场景,一起来学习高级的亲子沟通话术。
第一个场景:孩子表现不好、受挫的时候。
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假如这时你只能对孩子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A、你真差劲。
B、你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
你选哪个?
我们来解析一下:
A.“你真差劲”这会让孩子感到羞愧。
B.“你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会让孩子感到内疚。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区分羞愧和内疚。
孩子如果是羞愧,自尊心会收到很大打击,他可能产生一系列悲观的心理反应,一败涂地;但他如果感到内疚,那接下来的心理反应会变得正向。
他会思考是自身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思考解决办法。
如果没想明白如何解决,至少他下次不会再犯这个错误。而不会像羞愧那样,自暴自弃,没脸再做任何事。
因此,当孩子没有把事情做得尽如人意时,你可以给出意见和批评,但请记住,你可以让他为错误而内疚,但不要让他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羞愧。
父母的语言要更侧重于孩子“是否努力”,而不是“是否有能力”。也就是更注重过程的付出,而不是定性的评价。
比如,孩子搭的积木城堡因为不够稳固轰然倒地,孩子急得大哭、发脾气。
你可以说:“我们来看看,是哪块积木没有放好,把它放好了,城堡就会非常坚固了。”
而不是说:“你发脾气有什么用,这么没耐心肯定搭不好城堡啊!”
当然,让孩子“内疚”也不是我们提出批评和意见的最终目的。
面对失败、挫折,父母应该培养孩子调整情绪、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能力。
此外,我要提醒你的是,孩子在受挫之后,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自言自语。
请不用担心,这是2-7岁的孩子进行自我调控的工具,叫做“自我对话”。
如果你的孩子有这样的表现,那么恭喜你,这预示着孩子社交技能的进步和行为问题的减少,这样的孩子具有更高的自我调控能力。
这是关于孩子遭遇挫败的场景。
第二个场景是孩子表现良好,值得被称赞的时候。
请先来想一想,你称赞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除了让他能享受到成就感之外,最主要的目的其实是让他明白什么才是“良好的表现”,以此让他明确下一次在同样的场景中他可以继续做同样的尝试。
那么,我们要如何称赞他,才能让他保持优点、持续进步呢?
先来了解一下称赞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过程的称赞,一种是基于个人的称赞。
和前面我们讲基于过程地批评一样,基于过程的称赞,也对孩子做出的行为进行评价。
而基于个人的称赞,则是以孩子这个人为核心的评价。
比如,孩子完成一幅拼图,基于称赞的说法是:“你太细心了,居然能找出所有的拼图还能把它们拼到一起!”
而基于个人的称赞则是:“你太聪明了,居然能拼完整个拼图!”
这两种称赞,各有各的好处,我们应分情况,结合着使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用基于过程的称赞。
正如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呈现:在3岁之前经常受到父母基于过程的称赞的孩子,在七八岁时更能够形成成长型思维。
因为夸孩子“聪明”“有天赋”,这种基于个人的称赞,往往让孩子觉得自己是靠天生的能力在完成任务。
一旦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他们会觉得是自己不够聪明造成的,而且,也不认为努力能够带来更大的价值。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基于过程去称赞孩子,基本没问题。
但是,有些情况,基于个人去称赞却更有效。具体是什么情况呢?
作者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时,最好运用“基于个人”的称赞。
比如,当孩子把地铁上的位置让给别人时,你可以称赞他:孩子,你总是这么善良,富有爱心。
当孩子愿意和别人分享的时候,你可以称赞他:宝贝,你真是非常大方。
当孩子因为优秀的道德品质而受到基于个人的称赞后,他们会继续保持这种道德品质。
这就是当孩子表现良好时,父母要分清两种情况去称赞的方法。
小结一下,如果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事方式,就使用“基于过程”的方法来称赞孩子;
如果要让孩子树立道德观,培养同情心、爱心的时候,那就使用“基于个人”的方法。
这两个方法多多使用,你会真切地感受到称赞的力量会有多大。
接下来是场景三:当孩子进行双语学习和数学启蒙的时候。这也是家长普遍关心的孩子的学习问题。
首先谈谈外语教学。现在的年轻父母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外语学习越早越好。
这是一个值得让人高兴的趋势。
因为,在孩子3岁之前,孩子大脑的神经元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他的大脑能区分每一种语言的语音。
把这时候的孩子放在任何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中,他都能慢慢学习和熟练使用相应的语言。
从这一点来说,宝宝们都是天生的语言学家。
然而,越早越好的依据就是:这种天生的能力不会一直都在。
一方面,3岁之后,宝宝的这种天赋会慢慢下降。
另一方面,孩子只有长期在一种主要语言的环境中,大脑才会慢慢屏蔽其他不那么重要的语音,而专注于那种经常出现的语音。
久而久之,他就只能说一种语言。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对外语不那么感兴趣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家庭、学校并没有给他营造一个说外语的环境。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学习两门语言,那么就让这两门语言都成为家庭里的主要语言。
也就是说,大量的双语输入,能让孩子成为妥妥的双语高手。
说到这里,你可能还有个疑问:孩子处在两种语言交替的环境中,大脑要处理的语音太多,会不会出现混乱的状态,反而延迟了孩子学习语言的速度?
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
脑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双语的语言环境中,他的大脑时刻准备着应对不同的语音输出。
就好像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南方孩子,他和父母正热络着说着自己的家乡话,但是转头可以跟自己的同学用标准的普通话打招呼一样。
可是,如果家里人都只会说普通话或者本地方言,没有能用外语和孩子交流,那孩子几乎不可能对外语感兴趣。
很多家长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中,父母、亲人实在没有条件跟孩子进行双语对话,很多父母英文水平并不高。
这时候,你会不会想到,用电视、网络课程或者学习机、录音机的方式,给孩子播放外语听呢?
然而,萨斯金德教授提出了颠覆我们常规认知的观点,她说:这种做法,很不值得提倡。
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
将9个月大的美国婴儿放在汉语普通话的语境当中。
其中一半听到的是几位妈妈充满母爱的普通话,另外一半的孩子听到的是电子设备播放出来的普通话。
经过12次实验之后,研究者观察到,那些听到真人说话的婴儿能初步判别那些汉语普通话发音。
而听电子设备发音的孩子,对那些语音丝毫没有反应。
你看,只有听真人发音、和真人的互动,才是孩子学习一门外语的最好方式。
电子设备播放出来的语音,孩子听完几乎不会起到任何教学效果。而这,也是知识水平较高的家庭语言环境更好的原因之一。
所以,作者建议:在孩子2岁半之前,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电视机等视频设备。
如果家里的确没有外语好的人,那父母就勤奋起来,和孩子一起学习就好了。
这是双语教育的2种方法,一、让孩子多听,二、多和真人互动,少听电子设备。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个话题,孩子的数学学习。
很多家长想不明白,觉得外语学习跟语言有关,但这个数学跟父母的语言什么关系呢?
其实啊,这也是这本书颠覆我们常规认知的一个观点。
书中说到:孩子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就已经和数学密不可分了。
发展心理学家就曾研究发现,出生只有两天的孩子就能在语音中对数字进行分辨。
比如当他听到四句一样的声音,他会盯着印有四个方块的图片,当他听到12次同样的声音时,他会长时间盯着印有12个方块的图片。
这个结果是不是太神奇了?
如同刚才我们说到双语教学需要孩子多听,其实数学也需要多接触。
但好就好在,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简直无处不在:电视机遥控器上的数字,鞋子的码数,时钟上的12个数字……
而且,数学的领域不仅有数字,还包括空间几何、长度高度和重量、分类归纳、规律模式等等。
听起来挺复杂的,但其实你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多用语言去启发孩子认识和思考它们。
那么,怎么用语言启发宝宝认识数字呢?举个例子:
给宝宝洗澡的时候,数数宝宝的脚趾头:1、2、3、4、5……
吃饭的时候,数数爸爸盘子里有多少个虾,哦,有两个,再加上宝宝盘里的1个虾,就变成3个啦!
就这么简单,久而久之,宝宝也会明白,数数的时候,每个东西只能数一次,每一次会对应一个数字,也就会慢慢明白加和减是怎么一回事。
再说说空间几何的启蒙。
比如:进了家门,你可以告诉宝宝家里的大门是大大的长方形,墙壁上挂着的画框是小小的长方形。
结构复杂一点的也可以说给宝宝听,比如客厅的沙发看起来是长方形,可是侧面看却是正方形,椅座的线条呢?
靠背那里是直直的,可是靠近地面的地方却又是弯弯的。
父母们想让孩子认识图形,不管平面的还是立体的,都可以运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
所以,父母用语言去启蒙孩子的数学能力,就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随时随地地引导。
抓住一切机会,孩子就会在3岁之前培养比较完整的数学能力。
好啦,到这里,这一节知识也解读完毕啦。
我们讲了孩子失败或受挫折的时候,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孩子的双语学习和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父母应该怎样发挥语言的作用。
03
3T原则,让父母语言的作用最大化
当然,掌握这些基本情形和话术算得上是技巧层面,但若想将父母的语言作用最大化,我们还需要向内思考,掌握一些使用语言的原则。
作者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很好记的“3T原则”,这3个T的原则将帮助父母语言发挥最大作用。
我们依次来了解一下:
第一个T,英文是Tune in,翻译过来是共情关注。说白了,就是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
听着简单,但不是所有父母都能轻松做到。
比如:晚上讲睡前故事的时候,你是不是特别苦恼于孩子总是不够专注,或者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总插嘴?而你却一定要求他认真听故事。
可是,在成人世界里,我们会被人要求后马上调整方向,因为我们有成年人的责任感和执行力。但孩子没有。
这时候,运用共情关注,就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牵起了一条共识的情感纽带。
如何共情关注呢?作者给我们3个步骤:
首先,观察孩子的关注点;接着,理解他为什么关注;最后,行动起来和他一起关注。
所以,再遇到孩子大哭大闹时,千万不要把他晾在一边,也别以为孩子转眼就会忘记刚才难过大哭的原因。
当我们抱怨孩子只会哭不会说的时候,不如通过观察、理解、行动这三个步骤,给孩子温暖的共情关注。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T:Talk more,充分交流。意思就是父母要多跟孩子交流。
关于充分交流,作者给了我们4个非常具体的做法。
第一是”平行谈话“的方式。
所谓平行,就是把孩子和你要说的事情,放在一起。以孩子为焦点,来谈论一件事。
我们来听听这样一个场景,感受一下平行谈话:
宝贝,你手里拿着一只黄色的小鸭子。
你按一按,它会发出嘎嘎嘎的声音,太可爱了吧!
哎呀你咬了它,怎么样,是不是软软的?
不过它可不是食物,不能吃进小肚子里哦。
你看,让孩子成为谈话的主角,而且尽量用短句来表达,让宝宝参与到你说的事情中,更好地理解你的意思,达成亲子之间有质量的交流。
第二,少用代词。
什么是代词呢?
比如:孩子画画给你看,你可能还没仔细看呢,就急于表达赞美:“哇,我喜欢它!。”
这个它,就是代词。
这样去表达一点都不走心,而更好的表达是把代词去掉,换成具体的某个细节。
比如:“哇,我喜欢这幅画右边的这座房子,真漂亮!”
少用代词,不仅能让表达更有感情,还能让词汇丰富起来,孩子在这种语境中才能听懂并理解更多词汇。
充分交流的第三个方法,是脱离当前情形的去谈话。
聊聊过去发生的某个场景,或者谈谈以前邻家的小伙伴,这些都属于脱离当前情形的语言训练。
亲子之间可以在谈论非当下情形的时候,充分联想、想象,并且调用所有可用的词汇。
这样孩子不仅能大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发挥回忆、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最后一个方法,是言语的拓展和扩充。
当孩子对你说一个词的时候,你可以回应两个词、三个词。
也就是说,你的语言要比孩子的语言更丰富、更充实,就像小学做扩句题一样,把句子说得更长更完整。
长期坚持这种拓展语言的方法,你的孩子也会和你一样轻松地完成扩句,从原来说“妈妈,抱抱我”变成“妈妈,快张开手抱抱我吧,我走路走得精疲力尽”。
这就是第二个T原则,包括:平行谈话、少用代词、脱离当前情形、尽量拓展和扩充词汇数量。
最后,我们说说第三个T:Take tunes,意思是轮流谈话。
父母和孩子要轮流参与到谈话中。
一方面,父母要耐心等待孩子回应,不耐烦永远无法创造轮流谈话的机会。
另一方面,轮流谈话的进行基本都需要父母抛出话题。
这个话题要是开放性的,让孩子的答案不唯一,这才能完美实现亲子交谈的目的。
现在回想一下,你是不是经常问孩子“这是什么”这样答案是唯一的疑问句?
或者更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等非此即彼的问句?
其实,这些都不属于轮流谈话所提倡的提问方式。
那轮流谈话应该怎样做呢?
很简单,你只要将“怎么办”和“为什么”抛给孩子,就足以让他们在脑子里天马行空了。
你可能会说:我的孩子可懒了,问稍微难一点的问题,他根本不会回答。
那么,不如从刚才学过的共情关注开始做起,看看孩子更愿意谈论什么,这样谈话才能愉快地进行。
3T原则的基本内涵,相信你已经比较清晰了。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来看看在3T原则的实际应用。
你可以想象一下:周日的早上,孩子刚起床,就急着要去公园玩。这时候,如果你说,还没穿衣服、还没吃早餐呢,去什么公园?
结果很可能是:孩子大哭大闹,更急了。
你看,你刚才那么说,就是明显的缺少共情关注。
运用3T原则,第一条就是共情关注。
你可以说:宝贝想去公园玩啦,今天天气可真不错!
接下来是充分交流,包括:平行谈话、少用代词、脱离当前情形、尽量拓展和扩充词汇数量。
你可以这样说:来,我们先把衣服穿好,去公园玩可得穿得舒服一点。
上衣选一件宽松的卫衣吧,这件怎样?天蓝色,上面还绣了一个打篮球的小人儿,很适合你。
这件白色的宽松毛衣也不错,非常柔软,穿在身上一定很舒服。
最后呢,是轮流谈话。
你可以说:宝贝,你想穿哪件衣服?天蓝色这件啊,为什么喜欢这件呢?
哈哈,白色衣服容易脏所以不穿吗?你真是个爱干净的好孩子。
你看,这就是一个把3T原则综合使用的案例。
其实这种情况很多,为人父母难做到的也不是记住这些育儿方面的知识,而是时刻都能拥有耐心、爱心和平常心,在遇到各种麻烦的时候,都别忘了使用今天学到的这些父母的语言。
好啦,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解读到这里。我来为你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了解了: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点滴积累,来自于日久天长的爱、关注和积极正面的回应。
这是作为父母需要养成的底层习惯。
接着,我们学习了父母使用语言的3个具体场景。
包括:当宝宝受挫时,要给出客观的评价,让他感受“内疚”而不是“羞愧”。
而当宝宝表现好时,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就“基于过程”去称赞他;如果要让孩子树立道德观,就使用“基于个人”去称赞。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孩子的双语教学,会受到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
给孩子大量的语言,并且要让孩子听真人发音,和真人互动。
而在数学启蒙上,你应该尽可能多地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与数学相关的词汇,引导孩子去认识和思考数字、空间、规律等等。
最后我们学习了3T原则。
父母应该多在意孩子关注什么,学会平行谈话,把孩子作为谈话的主体,少用代词,多聊一些不与眼前看到的事物相关的事,当孩子跟你说话时,你回应的词汇永远要比他的多。
同时,要与孩子轮流谈话,少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答案是唯一的问题,耐心地启发孩子,多问他为什么、怎么办,让他因为你的提问而多多动脑思考。
其实,这本《父母的语言》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共情力的书籍。
它既说出了孩子的心声,也把道理讲到了父母的心坎儿里。它让我们明白,原来越贵的并不一定是越好的。
而最好的教育其实是免费的,它就存在于父母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次交谈和每一份互动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