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都有积极关注的需要。积极关注的需要是指在生活中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同情、尊敬、认可、温暖等情感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积极关注的需要,通常来说,这种积极关注源于重要他人,如来自父母、老师等重要他人的接纳、赞赏,然后再转为自己对自己的接纳、喜欢。
积极关注包括两种,一种是无条件积极关注,一种是有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指一个人即便有缺点,即便有一些自己不能接受的行为,也能接纳、赞赏他这个人。如果只是在这个人改正了缺点,做出符合期望的行为后才接纳他,就是有条件积极关注。
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存在两大偏差。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大多是有条件的,受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品德表现、性别、家庭背景等等条件的影响。如,教师常常因为学生听话、考试成绩好而多接触、多赞许,学生家庭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较高而更多关注且优待有加;那些品德不良、学习成绩差、家庭状况不佳的学生则较少进入教师视野,难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喜欢、认可和爱抚。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多集中于消极关注。当学生表现出不遵守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等行为时,教师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这些行为,而且关注的方式是消极的指责、批评、奚落、轻视,即老师的确用眼睛去看学生,去看学生做的事情,并且大都是用心地拿出实际行动去对待学生以及他们做的事情,但教师关注得更多的是负面的,是学生的问题,从问题入手来观察学生、关注学生,往往带给学生对自己的否定体验。
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往好的方面去发展,凡事要努力,做事要认真,要努力学习,要遵守纪律等等,这些都是来自教师的观念。罗杰斯把这些来自于教师的观念称为价值条件,也就是个体为了之后的积极体验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如果学生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就会受到惩罚或忽视。也就是说,学生只有表现得符合教师的价值条件时,他们才能给予学生爱,这就是有条件积极关注。
有条件积极关注会导致学生只接受自己好的方面,而不愿接受别人认为他不好的方面。尽管教师的意图是好的,但不幸的是,往往他们觉得“不好”的那些品质才是学生真正健康的品质。如,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大部分采取的就是有条件关注,这样学生的行为就会指向教师的期望,从而忽视或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行为。
当个体为了获得积极关注,不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要求自己按照价值条件行动,按照别人的要求行动时,容易阻碍其自我实现倾向的发挥,阻碍健康成长,甚至个体的人格也会受到损害。
无条件积极关注意味着,对于教师来说,要爱每一个学生,无论学生做了什么,无论学生聪明或愚蠢、顺从或反叛,也要无条件地尊重学生。当学生体验到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积极关注的需要和个体自己的评价过程(对自己兴趣、爱好等的真实评价)就不会冲突,最终逐渐形成健全而完善的人格。
无条件积极关注意味着接纳、欣赏、相信学生,教师不戴权威面具,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关怀他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正的关心和关爱,感受到自身的价值,给教师积极的回馈,这种互惠性,推动师生关系良性发展,学生反而容易思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当一个人对自己负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才能更好发展。(18.12.2《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