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我区于3月31日开始全面启动线上授课模式。新一轮的线上授课再次引发了家长的焦虑情绪。
“4月1日,小学初中都开始上网课了,上高中的儿子却在玩,熊他,他却说学校第二天再上网课。学校怎么能这样。”某家长非常着急地向朋友抱怨。但是她没有考虑孩子已连续上课两周,已到周末大休的时候,学校根据实际,灵活做出调整,让学生先休息一天。
一些授课APP都有自动统计、提醒功能。当家长看到APP中自动弹出的一条条消息“XX提交了数学作业”“XX提交了语文作业”,特别是这些消息中没有自家孩子的名字时,指责、抱怨,甚至怒吼马上就来了。但是家长没有考虑自己孩子在学习上跟那些早交作业的孩子是不是有差距,他是不是本来就做得慢一些。
当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不满时,除了指责批评,还经常会询问别人家孩子的情况,如果差不多,心里还好受些,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做得好一些,家长的焦虑情绪就会更强烈,这种焦虑情绪继而让指责、批评升级,引发更激烈的亲子矛盾。
“比较”在人的成长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与同辈比较,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状态、所处的位置,看到差距,明确发展方向;看到自己的优势,提升自我效能感。这样的比较极大地促进了个人成长。当然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当人们在比较中感受到的差距较大时,往往会产生无法胜任感,这时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就很容易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放弃,阻碍成长发展。
家长的比较,很多都是家长基于自己的需求和认识强加到孩子身上的。这种比较加入了家长的解读和倾向性选择(选择的比较对象往往都优于自己的孩子),整个比较过程,孩子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很多情况下是被否定的状态(家长比较的目的是激发孩子成长的欲望,但孩子接收到的却常常是不被接纳和认可。“在他们眼中,我一无是处”)。这样的比较常常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孩子的发展动力减弱。
家长如何做比较?
一、眼中有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自己孩子的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会决定孩子在对人对事方面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表现?了解孩子才有可能正确解读、对待孩子与别人相异的表现,才有可能避免盲目比较引发的焦虑情绪。
二、全面比较
既与同辈做横向比较,明确努力方向;又要对孩子进行纵向比较,看到孩子的努力、进步、做得好的地方,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看见和认可,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家长慎用比较,做好比较,不要在比较中丢了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