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26901/c8b26535e5b0c5ce.jpeg)
我姥姥在老家的镇上自己开了一个小商店,每次回老家都会在她的商店坐一会,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忘了是哪年,我在商店里闲聊,一位老人推开门,手里拿着碗,嘴里不停念着听不懂的词,我猜她可能是把‘给点钱’这个词翻译成八个国家的语言然后不停的重复。你想啊,出来干这行只说一种语言人家回一句i don't understand 你傻眼了,你一种一种试,人家早走了,你要上来一口气全念完,即保证了对方听懂,又避免长时间不复习产生遗忘,兴许爱好外语的一激动,你还能收个徒工。
我姥姥没上过几年学,更没有读过多少书,她已经是八十有余,子孙满堂,衣食无忧,她不考虑这个要钱人的目的背景社会影响和月收入,也没有深究她的语言功底。姥姥只是在钱盒里拿出钱说,“给~,哪天我没钱了去要饭的时候,你也救济给我点啊。”
这句话让我幻想出了很多桥段,最后都觉得不现实,可再仔细琢磨,这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虽然在这之前我并没有人生观。我以前不愿意相信乞丐这群人,因为我看过太多新闻,虽然没亲眼看到过他们的奥迪A8,但是还是亲耳听到过这些人很有钱。我每次路过天桥,地铁,火车站都是昂首阔步的走过去,至今还没有因为不低头而踩着他们的假腿。我曾经认为我把世界看的很清楚,把社会看的很明白,其实并没有。我自认为我高高的站在乞丐之上,是比他们更体面的一个阶层,其实并没有。人是不分贵贱的,更不分是不是绿色产品,是不是国家免检产品,但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有的。生而为人就意味了平等,是社会赋予了我们不同身份,任何人都可能帮助到任何人,所以帮助别人时没必要考虑太多,你的帮助可以让他过的好一点,又何必夹杂庞大的社会背景来复杂这件事。
中国有句古话说,宁欺白头翁不欺少年穷。意思是一个老人你即使打不过他,你还可以趁他不注意踹他拐,可是一个少年就算你打得过也不要打,因为等你老了,他很可能趁你不注意踹你拐。这是教科书里的标准翻译。这句话告诉我们谁可以欺负,谁不可以。就好像很多人要把自己的朋友甚至身边所有人分成三六九等,然后再给自己打各种各样的面具戴给各种各样的人看,根据自己身份的转换来调整自己的态度。每天做着人上人的美梦,哪怕上厕所都认为自己很可能因为这次姿势的优美就被破格提拔为某市市委书记,如果不小心遇到哪个家伙蹲的姿势太丑,这个家伙很可能彻底失去了和未来市委书记成为朋友的机会。
帮助一个人或许会得到回报,投资一个人也或许会得到回报,二者最大的区别是这两个词的笔画数完全不一样,并且更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其实是在投资,只会选择绩优的那一个。忘记了自己也是人的事实和本质。
就在我满脑子胡思乱想的时候姥姥突然开口问我,最近学习咋样,毕业以后的目标是什么了?我晃了一下神,耳朵里只留下了一句姥姥刚刚问的好像是你的目标是什么?我发自内心的告诉她说,姥姥,我的目标是——没有蛀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