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归天的日子诸神从这一日起不理人间事物,回天向玉皇大帝述职,人间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顾秩序,须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凡人间。在这时间内,家里翻天覆地也不怕冲犯家中神明。
值得一提的是祭灶时间有说法,俗话说“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据《五经异义》,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民间在二十四日。官府是选择在二十三日“阴阳”交界的时间送神,其实从二十三日亥时进入二十四日子时的交界时间依然是二十四日。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多数源自闽广两省,受当地民间习俗影响,因此,东南亚华人普遍的把二十四日视为“送灶”和“扫尘日”的正日。
潮汕人对“灶”尤其重视,做灶要请先生看时择日选方位。潮汕的老式灶是由红砖砌成的上宽下窄的四方形灶台,寓意在于天圆地方,天地交泰,家和万事兴。潮汕灶台俗称之为“灶山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灶用于生火煮饭,是一家人生存的保障,是一个家庭自立的标志。中国文化中的“另立山头”,也是“另起炉灶”之意。而且平时忌在灶上烹煮或烘烤“秽物”,忌在厨房里骂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锅、盆、碗、筷等。
潮汕人对灶的尊崇,也源于灶有“灶神”,又名“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也称“灶王爷”,也叫“申面公”,正确的神名是司命帝君,简称司命公,属天庭基层公务员,传说玉帝每年正月初四派灶神下凡,并于腊月廿四日子时上天汇报。
“神上天”这一日,各家各户都会祭拜灶神。在潮汕地区,这位灶神叫“申面公”,正确的神名是司命帝君,简称司命公。《风俗通义》中记载所祀小神就有司命这位帝君,他主管和生命有关的事物。《管子。囿蓄》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屈原《楚辞》称司命帝君主灾咎、主寿。
在潮汕民间,司命公与各家关系密切,他了解各家全年大事。每个人做了什么好事、什么坏事,到了“神上天”这一天,他就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有什么说什么,毫不隐瞒。昔时有的人做了亏心事,生怕司命公直奏玉皇大帝,怪罪下来,担当不起。于是,便想在司命公上天之前,先用供品祭祀一番,把司命公的嘴堵住,以免他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因而潮汕民间有“司命公直奏”的俗语。
祭祀灶神的食品,历代也不大相同。汉魏时祭灶流行用黄羊。至南北朝,则多用“豚酒”祭灶。宋代祭灶神多用米饵、猪头、鱼等食品。南宋诗人范成大诗曰:“猪头熟烂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献酌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明清祭灶多用“灶糖”,即“麦芽糖”,当时人们担心灶神上天说人间坏话,冀求用饴糖粘住他的口。
潮汕民俗:“廿四神上天”,是时,各家各户提前祭灶“送神”,供品荤素皆宜,但必备糖品。据说灶君吃了糖品,便会在玉帝面前甜言蜜语。
由于家家户户都担心灶神向玉皇大帝言恶不言善,因此祭灶神时还用酒糟涂灶门,谓之“醉司令”。灶神醉了,当然不敢在玉帝面前乱说话。但人们还是希望灶神能向上苍说好话,造福家门,故在灶上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到灶房,祀拜时,先烧三炷清香,然后跪下,口里念念有词,祈求司命公上天多说家门的好话,多降福气到家门,在新的一年里能丰衣足食,六畜兴旺。烧香完毕,就让司命公携带这些礼品上天。为了使司命公尽快安全到达,祀拜完毕又烧了两只纸马,让灶公婆乘上天马,省时省力,直奔天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