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蘅芜香·杂文集
探寻神秘的故宫:你所不知道的故宫之谜!

探寻神秘的故宫:你所不知道的故宫之谜!

作者: 品藏天下 | 来源:发表于2018-07-26 11:20 被阅读9次

    自古,大家族都十分重视“匾额”的应用,各地民宅、牌坊、商号等建筑都可见到它的身影。其中山西的王家大院,算的上匾额楹联运用的集大成者,几乎是门门有匾额,其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内容之深邃,是一般宅院难以比拟的。

    这里的每块匾额都表达了家主对后人的警醒教育理念,形成一个内涵深厚、品位高超的封建士大夫文化层次标识,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延续家族百年兴旺。

    小小匾额见证了一个个家族的兴衰,背后也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要数皇宫匾额的故事了。

    紫禁城的“匾额”,像眼睛一样,见证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更品读着历代皇帝的帝王心境,它们纪录了皇家几百年风云诡谲的秘闻,内容必定精彩绝伦。

    几百年来,故宫迎来了数十位主人,其中还有一个仅当了八十三天皇帝就退位的,那就是鼎鼎大名的 “袁世凯”。别看他登基时间不长,却与故宫的匾额有着不可不说的趣闻。

    追根溯源,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明朝,从这些“匾额”的诞生说起。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造“故宫”,由此盛启紫禁城的数百年辉煌。紫禁城的汉文匾额也是从这时诞生并一直延续了整整276年。

    在紫禁城所有门匾中,繁体的“门”字都有些与众不同——最后一画笔势垂直向下,没有勾脚,从勾变成了竖。

    为什么故意写成这样呢?

    原来在古代,每个字的笔画都可以区分其五行属性,“门”字的勾脚是属于“火笔”,因古代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易被火焚,古人担心带有“火笔”的“门”字会招火,所以将门匾中的“门”字最后一画从勾笔改为竖笔。

    到了清代,满人入关,满族皇帝成为了紫禁城的新主人。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顺治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和”。

    第二年,三大殿重修完成,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旁边配上了满文(蝌蚪形状写的文字)。皇宫中其他“匾额”也都随着主人的喜好改成用满、汉两种文字并列书写,少数匾额上还有蒙文。

    就在1915 年,一场违反时代潮流与人们意愿的登基上演——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恢复帝制后,人们的反帝情绪一天比一天高涨。

    袁世凯的心腹王景泰想出一个主意:“这老百姓不是要反清吗,咱们就给他们做个样子看看。这紫禁城所有宫殿、宫门上的匾额都使用满汉两种文字并列书写的,那满文就是代表清朝,咱们何不把满文去掉,只留下汉文,以表示咱们不是为了复辟清朝,咱也反对清朝。老百姓一看宫里连满文都去掉了,兴许就不反对您当皇帝了。”

    袁世凯一听,急忙写了一道“圣旨”,要在十天之内,把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可“圣旨”刚要往下发,他又改变了主意。

    当时内廷里还住着宣统皇帝和清廷的遗老遗少们,袁世凯觉得他们在全国的势力还不小,要是把内廷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也去掉,恐怕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想到这儿,他将“圣旨”改了一下,写成“把外朝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王景泰接了“圣旨”后,连忙带着一帮人把外朝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了。

    当然,去掉匾额上的满文也只是表面功夫,袁世凯称帝一事终究是错误的,倒退的。

    人们并没有因为他去掉紫禁城外朝宫门匾额上的满文,就支持他的皇帝梦。袁世凯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就退位了,而紫禁城宫门的匾额奇观却被永远地就存下来,记录着这一段荒诞的历史。

    下面,随小编一起来欣赏由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的一些清代圣旨匾。

    这些清代圣旨匾则用满汉文字书写,完整的清代圣旨汉文从右至左书写,满文从左至右书写,两种文字合于中幅,中幅钤盖“制诰之宝”或“敕命之宝”之玺印。

    清·光绪八(1882)年【圣旨】匾局部

    注:钤印:篆体朱文汉文满文“诰命之宝”各一贴金方印

    清·光绪八(1882)年【圣旨】匾

    清·光绪五(1879)年【圣旨】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寻神秘的故宫:你所不知道的故宫之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av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