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在听到书名时,都认为这是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我也一样。作者知道我们的想当然,开篇就指出,这不是本关于如何管理时间的书,尽管它涉及到了高效运用时间的一些技巧。恰好相反,李笑来写此书的主旨之一就是: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因为每个人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时间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把时间当作管理的客体,那么人永远会处于疲于奔命,被时间牵着鼻子跑的状态。因为,在有效利用时间这件事上,我们把管理的对象搞错了,真正能够管理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既然管理的对象是我们自己,那么,时间起的是什么作用呢?如果你与之针锋相对,试图扼住时间的喉咙,那么时间是你的敌人,你依旧把管理对象认为是时间;如果你与之握手言和,试图将管理的方式转移到自己身上,用时间这位公正而诚实的朋友来督促你,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明了你与时间还有自己的关系。这也是本书的主旨之二: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那么该如何靠自己解决呢?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
首先要学会认清现实。比如说,很多做事拖延的人,倾向于完美主义,因为害怕犯错或是做得不好而迟迟不肯做,熟不知,人生本来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人一做什么事就做得很好,很完美。认清这一点,不害怕犯错,拖延症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因此,真正想要和时间做朋友,你先要认清事实,先树立正确的认知,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至于那种速成的想法,最好趁早打消,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利用好手上已用的东西去换取自己想要的,如果还不够筹码交换,那么则需要时间积累。相信时间,你才可能戒掉焦躁,踏实而勤奋地创造,以获取更多你想要的。
既然要把时间当作朋友,那么我们得好好了解这位朋友,才能跟它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友谊。第一,学会估算时间。时间滴答滴答流逝,越流越少,如果把时间当作积蓄,那么这有限的积蓄我们势必要记录它的开销。你记录做每件事大概花了多长时间吗?如果你真实地记录下来,你会发现原来你在很多不必要的事件上花了那么多时间。李笑来介绍了一种很有效的估算时间的方法——写事件日志。这个方法来源于柳比歇夫独有的时间统计法,将每天做的事件和所花费的时间记录下来,这是事件-时间日志。这个记录不仅有事件结果,还有简单的过程,同时在最后还记下了时长。这个日志的好处是,可以让人对时间的估算和把控越来越强,激发人的创造力。据说柳比歇夫可以清晰地感知时间的流逝,不看钟表也能估算出做某件事所用的时间。他已经达到与时间融入一体的境界,也就不奇怪他为何会有那么多著作了。普通人想要达到他这种水平,也可以仿照他的方式,写事件日志。清晰看到自己每天做了哪些事,需要多少时间,是我们与时间成为朋友的重要途径。
除估算时间之外,还可以把每天可规划的时间,做好适当的安排。书中提到了黄金分割率,假使你每天可规划的时间是十小时,你可以用6.18个小时用于工作和学习,另外三个多小时则属于你的休闲娱乐时间。如果计划太满,项目太多,反而让人处于紧绷状态,而无法充分利用好有效时间。这些时间可以分为块状,借助任务列表,坚持按列表,做完一项划掉一项,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如何在这些块状时间里达到专注力最大化呢,可以借助番茄法设定工作和休息时间,形成习惯后,专注时间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拉长。一旦形成正确做事的方法,很多事已经不需要你靠意志力去提醒自己,你的时间朋友和任务列表会自动拖着你走。
最后是升级自己的认知,开启心智。这离不开学习和思考,然而很多人对于学习和思考还存在着许多误解。比如:把学习等同于上学;把思考等同于接受权威观点。其实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学能力,比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检索能力、信息识别能力等等。如何P图?如何用Excel等等技能。可以说,进入职场后,很多情况下大家的差距取决于学习能力的高低。你需要自己去学习,如果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你很难适应职场。如果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却无法甄别所学知识的真假,合不合逻辑,只会陷入更糟的情况。比如掉入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思维陷阱中。概念不清楚,对事物的了解一知半解,如同没有打牢的地基,让你陷入学习和思维困境中去,而无法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事物。
有一样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进行思考——语言。有时候,我们的思维会因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而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其实语言就是一个便宜甚至免费而又有效的思维辅助工具。比如下面这些句式可以经常使用,它们特别有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还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因为……
当然,还有一些句式则要刻意避免: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
我发现……还是很有一些道理的!
以及还有一句最为浪费时间的句型:“要是……就好了!”这是典型的后悔自责心理,然而却没有任何作用的,让人产生逃避心理的垃圾。哪有那么多“要是”,过去的无法更改,要做的永远是接受现状,想办法解决。如果老是有人说这样的句式,应当坚决远离他!
很多时候,一个人不现实是因为他的想法不现实,他的想法不现实,往往是由他所使用的句型决定的——无论怎么替换都只能造出不现实的句子。一个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调整自己的语言,才可能用正确的方法做出正确的事。
语言还可以多运用鼓励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打击嘲讽的声音远多于鼓励的声音,尤其是在中国。你的鼓励可以让别人感受到被支持的力量,他们会感激你。其实这也是我从小就做的事,因为看过太多人用恶劣难听的语言嘲讽打击别人,那些被打击的人如果本就不够自信,遭受的打击多了,就会变得唯唯诺诺,做事束手束脚,非常自卑。嘲讽打击的话语堪比人格的砒霜,我实在憎恨。当然,李笑来关于鼓励的另一个角度解读我很欣赏: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浪费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可是,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我们可以不需要别人的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由这点可见李笑来对于鼓励的思考很深入。如果一个人对他要做的事足够认识清醒,态度坚定,那么不需要任何人的鼓励,他可以为自己的决定独立承担后果,这是完完全全独立的人格啊。
当然,本书说了很多,其实,人不论想要做什么事,都需要时间。我们的时间银行用一点少一点,因此一定要充分认为时间这位朋友和自己,升级认知和心智,然后相信它。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让我们将自己的能力磨砺得越来越强,让我们的目标在时间的积累下逐渐明朗完成,毕竟,需要复杂了解和钻研的事情,不可能那么轻松地一蹴而就。时间这位老朋友,在积累中会带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松子未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