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很会读书的爱书人。不过近年来父母似乎都将读书与看书混为一谈,在孩子阅读方面赋予了太多的学业方面的期待,导致孩子远离书本。而真相是: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
1.一种普遍又容易被忽略的现象
有不少父母认为,要帮助孩子早一点读书识字,养成阅读习惯,提高文字能力。同样培养高尚的情操,并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这些冠冕堂皇的读书的理由往往,使孩子的阅读失去了最重要的功能——带给孩子快乐 。
如果我们不要把读书看得那么功利,让孩子把读书当成快乐的事情,把书看成有趣的东西,我们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放下这种紧张的心态,孩子的阅读就会变得轻松。一旦读书成了孩子生活中最大的享受,那么他们的阅读量一定连大人都会自叹不如。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小朋友为了读完一个故事,可以连觉都不睡,连饭都顾不得吃,无论多么嘈杂的环境,他都能读得进去,旁若无人,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因为他觉得书里的东西是最有趣的,胜过了所有。
2.不要放手的过早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不认识字的时候可以读书给孩子听,当孩子一旦认识字了,就不用再给读给他听了,让他自己指着字一个一个的读就行了。真相是——会读并不等于能理解。就像我们,读论语,读一些古文的书籍,我们虽然认识里面的字,但我们就是不能理解意思,当然包括一些晦涩的书,也是这样的,我们经常说“读不懂”指的就是不理解,可我们也认识上面的字呀!所以说,小孩子刚认识字的时候,读书和我们是一样的,还需要我们念书给他们听,会认识字并不一定就能理解了故事。如果理解不了故事,感受不到文字的乐趣,他们怎样有兴趣读下去呢?肯定会很快的丢下书。一般等孩子上了二年级,有的孩子甚至要等到三年级往后,才喜欢自己自由阅读,不喜欢父母念书给他听,这时候我们才可以放手。还有一种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读书,一个字一个指着认,多好呀!这样对他认字有好处,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种煎熬,根本就谈不上阅读的享受。
3.享受父母温暖的语言
孩子的人生经验非常有限,自己看图画书很难了解故事的内容。相反大人拥有较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读书经验,在阅读时能充分,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思想,并通过文字想象故事所描绘的世界,甚至对某些内容产生共鸣,深受感动。能这么深入了解土话书的人,如果满怀爱心的念书给孩子听,必定能将文字转化成生动温暖的话语,并让这些话语传入孩子的耳中和心中,换句话说读书的人把自身的内涵与图画书结为一体,将书中的真谛和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孩子。这种语言的体验和心灵的沟通是幼儿自己看书是无法体验到的,因此大人读书给孩子听,对孩子的心理和智力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4.增进亲子关系的好途径
有一位德国的母亲讲了自己与孩子共读的故事:吃过晚餐以后,5岁的玛丽都会热心的帮我收拾餐桌,清洗餐具,因为她希望早一点听我讲故事,可是对我这个母亲来说,每天晚上为她讲有趣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幸运的是电视上正在播放一部相当有趣的连续剧《童话天国》这让我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下子我就不必每天费心准备故事了。但是我的轻松日子没有维持多久,才过了三四天,玛丽就自己关掉电视对,我说:“妈咪,讲故事给我听。”“电视里的叔叔讲的故事,不是比妈咪讲的故事还好听吗?而且还有美丽的图画。”“可是电视里的叔叔不会抱我。”
图画书,在这种温暖的人际关系中才会发生力量,最亲密的亲子关系,彼此信赖的母亲与孩子,以及孩子之间的友谊,都能是图画书发挥最大的功效。就像小玛丽说“电视里的叔叔不会抱我。”人与人本来就应该互相接触,交流,孩子进托儿所的年龄正在降低,很多孩子从0岁起就过着团体生活,团体生活越早开始,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就越发重要。孩子应该由母亲亲手养育,但是今天假他人之手的情景越来越多,父母将孩子交给托儿所,交给幼儿园,交给学校,交给补习班,交给电视,交给社会,结果使得亲子关系支离破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