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简读《易中天中华史》第七卷《秦并天下》

简读《易中天中华史》第七卷《秦并天下》

作者: 福二姨 | 来源:发表于2020-07-25 21:24 被阅读0次

这是《易中天中华史》第七卷《秦并天下》每一篇的内容简介,对这套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全套阅读,也欢迎收听颐养之家读书群朗读的音频。(搜索公众号“颐养之家读书俱乐部”就可以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一篇:兴亡只在顷刻间

本篇内容提要:秦国用了九年吞并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秦始皇想要“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结果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国从称帝到灭亡只有十五年,真是兴亡都在顷刻间。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二篇:太阳又西升

本篇内容提要:秦族姓嬴,从字形分析秦族起源很早,而且是由母系氏族变成部落的。但秦国受封却比较晚,它是在公元前770前才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侯的。秦的先君非常争气,公元前677年迁都咸阳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被周显王封为西伯,意思是西方霸主。不过,当时的战国七雄实力都不弱,最后怎么会由秦替代了周呢?这需要下一篇来解释。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三篇:蛮族刷新历史

本篇内容提要:春秋战国之际的中华文明圈,处于中心地带的周、郑、宋、卫、鲁是诸华、诸夏,算正宗的“传统中国”,而齐、越、楚、秦、燕则是夷狄,晋国也只能算混血儿,可是春秋以后,胜出的反而是夷狄之国,这大概是因为这些蛮族既善于学习,又保持了蛮野的精神,所以反而超越了自己的老师。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四篇:愤而崛起

本篇内容提要:秦国的崛起,是因为诸夏都看不起他们这个蛮夷之国,秦王要争一口气,需要立竿见影,就和法家这个实用和功利主义者一拍即合。商鞅为秦实施的变法,将秦变成了一个纪律严明,上下步调一致,雷厉风行,蛮不讲理的霸道国家,一时之间,无人可以抵挡。吞并了所有国家后,秦始皇不再为华夏文明输血,他要进行彻底的革命。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五篇:一号文件

本篇内容提要:秦始皇灭六国后就急着为自己改称号,因为周天子虽然也是至尊,却不是唯一的人主,秦始皇认为自己的成功前无古人,必须有一个和他的成功更加匹配可以流芳百世的称号,所以称为始皇帝。这确实是一件不曾有过的事,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所以他更改称号的这个文件,也堪称“一号文件”了。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六篇:反封建

本篇内容提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臣们都反对郡县制,希望恢复封建制。封建制其实是国家联盟,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主权,国君能当家作主,可是郡县制中郡县的官员可都没有主权和产权,他们只是皇帝的管家,随时可以被罢免和调动,这样皇帝的权力可大了。可以说这些大臣都是没有摸透秦始皇的心思啊,只有李斯是反对封建制的,秦始皇立马赞成,从此邦国变成帝国,封建制正式落下帷幕,开始实行中央集权。

第一章:始皇革命  第七篇:一统天下

本篇内容提要:很多人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其实这是不对的,周代本来是国家联盟,没有分裂过,所以也不存在统一,而只能说秦灭了六国兼并了天下,然后,秦始皇勒令全国统一,包括货币、度量衡、车轨、文字。秦始皇做的这些事情,意义重大,尤其是统一文字,功德无量,它不但普及了文化,也延续了文明。只是因为秦的残暴,它仅仅存在了十二年就灭亡了,而灭亡它的,还不是秦始皇处心积虑防范的六国贵族,而是一个小人物。


第二章:陈胜造反   第一篇:铁网帝国

本篇内容提要:秦始皇设计的郡县制,就像一张铁网,从中央到地方,逐级分布,层层管压,严密控制,它也像一架机器,由皇帝掌控总开关,只要开关一起动,下面的每一个部件都只能按部就班地运转,这样的设计煞费苦心,可以说民众基本上没有了反叛的可能,但秦始皇依然不放心。而秦的灭亡确实也不是因为郡县制,因为郡县制是有利于秦帝国的。

第二章:陈胜造反  第二篇:焚书坑儒

下面开始读本篇正文: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后,又修建了道路和长城,拆毁了要塞,疏通了水路,没收了武器,打劫了富豪,以为人民没有了钱和武器,自己又随时可以调兵遣将,政权便可以稳固了。可是,不久以后他就又担心起来,为了防止人民议论朝政,离散人心,他不仅禁止街谈巷议,违者施于重罚,还烧掉了民间所有的藏书,使中华民族的许多宝贵思想和文化遗产被遗忘和中断,这个损失不可估量。从这点上说,秦始皇、李斯和后来屠咸阳、焚秦宫的项羽都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第二章:陈胜造反  第三篇:大泽乡

本篇内容提要: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的原因是因为下大雨,他们无法在指定的时间赶到指定的地点,会受到秦法严厉的处置,在造反可能死,不造反肯定死的背景下,陈胜、吴广和900个秦朝的边防军杀了领兵官,揭竿而起,宣布起义。

第二章:陈胜造反  第四篇:陈胜王

本篇内容提要: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所向披靡,一路凯歌,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攻下了好几座城池,可是,他没有听从两位谋士的建议,不懂得团结更多的力量,还急着称王,使得下面的将军有样学样,一个个有了一点势力便自称为王,不再听从陈胜的号令去攻秦,只管扩大自己的地盘。陈胜的将军武臣称赵王后,武臣手下的韩广又自立为燕王,这样一来,陈胜哪有不失败的道理呢?

第二章:陈胜造反  第五篇:活该秦要亡

本篇内容提要: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就信奉严刑峻法,越是对君主忠诚的官吏,越是对人民残酷,秦朝几十年的苛政,早已让人民恨得牙痒痒。可以说,即使没有大泽乡的暴雨,或者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没那么混蛋,或者他的大儿子扶苏没死,都救不了秦了,秦的灭亡是必然的,陈胜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那么,他的失败呢?

第二章:陈胜造反  第六篇:为什么是楚

本篇内容提要:秦始皇的时代,为什么传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呢?因为秦的专制对人民压迫得太厉害,尤其是地广人稀,自由散漫惯了的楚人,实在受不了秦的苛政,所以楚人灭秦的愿望最深切,以至于陈胜反秦,也要借用楚的名义,只是陈胜过早地扔掉了这件衣服,失去了楚人的支持,最后失败逃亡被杀便成了他必然的下场。


第三章:项羽争雄  第一篇:兵起江东

本篇内容提要:陈胜起义两个月后,项梁和侄儿项羽也造反了。项梁本是楚将项燕的儿子,项燕抗秦失败殉职后,项氏家人流落民间。项梁和项羽杀了会稽郡(吴县)的郡守起义,因项燕在楚人心中威望很高,项梁叔侄也得到了吴县百姓的拥护。起义成功后,项梁听从范增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更是深得人心,原来分散在各地的起义部队和将领,也纷纷加入项梁的行列,其中有一些,如英布、刘邦,便成了叱咤风云改写历史的人。

第三章:项羽争雄  第二篇:刘邦来了

本篇内容提要:项羽是贵族中的混混,刘邦却是平民中的流氓,在当皇帝前,他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不过,他是个敢作敢当,有些英雄气概的人。在当亭长时,他就敢私自放跑罪犯,后来沛县的萧何、曹参被迫起义,由于读书人胆小不敢领头,推举刘邦当义军领袖,刘邦也当仁不让。刘邦起义可能比项梁还早几天,只是当时没多少人马,在英布加入项梁队伍后,刘邦也去加盟了。有了英布和刘邦的项梁如虎添翼,不久以后就占领了中原半部。

第三章:项羽争雄  第三篇:秦二世找死

本篇内容提要:胡亥不曾想过要杀兄为王,可是李斯和赵高为了自己的利益,硬是让他当上了皇帝。李斯为秦王朝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用法家理念帮助秦始皇富国强兵,一统天下,可惜以不讲人性的法家思想缔造的帝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它就是一架绞肉机,无论设计害人者还是被陷害者,无一例外都将被绞成肉酱。陷害韩非的李斯被赵高陷害受酷刑而死。当上皇帝后听不进一句真话的胡亥被赵高逼得自杀,最后秦灭亡,赵高自然也不会有好下场。

第三章:项羽争雄  第四篇:巨鹿之战

本篇内容提要:秦将章邯是个有本事的将军,他和项羽的巨鹿之战,打得非常激烈,25岁的项羽一战成名,但章邯也并没有一败涂地,只是考虑到秦制的冷酷无情,即使战胜,也会被赵高嫉妒而获罪,在陈馀的劝说下,受秦二世责备的章邯索性投降了,项羽与他握手言和,章邯被立为雍王。

第三章:项羽争雄  第五篇:沛公入秦

本篇内容提要:因为项羽太残暴,楚怀王听从老将们的建议派刘邦进攻咸阳。刘邦品德不算高尚,也没有一技之长,但他有个大优点,就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屈能伸,改变主意只为结果不为面子,所以他拥有一个高效的团队帮助他顺利攻下了咸阳,这让项羽很是气不过,他急匆匆领兵四十万前往咸阳与刘邦一争高下。刘邦只有十万兵马,被英布轻而易举就破了函谷关,项军蜂拥而入,驻军鸿门,与刘邦的驻地只隔了四十里,在这样的局势下,刘邦也只好去赴鸿门宴了。

第三章:项羽争雄  第六篇:鸿门宴

本篇内容提要:易中天讲的鸿门宴故事是这样的:刘邦听信小人的主张,以为守住涵谷关就能挡住项羽,咸阳就是他一个人的了,没想到项羽一举破了涵谷关要来兴师问罪,刘邦的兵力和项羽相差很远,这下可危险了,幸而张良救过项羽的叔叔项伯,项伯为报恩,把项羽要杀刘邦的打算向张良通风报信。刘邦情商很高,对张良推心置腹,坦陈自己内心的想法,即确有撇开项羽独霸咸阳之心,但因为打不过项羽已经后悔了这个决定。张良就给他出主意,让他请项伯帮忙。刘邦放低身段,将张良和项伯一齐视之为兄弟,感动了项伯帮他说情。刘邦对项羽解释自己对咸阳秋毫无犯,本来就是在等项羽接收,守住涵谷关本为防贼而不是防项羽。在项伯的周旋下,项羽完全听信了刘邦的解释,尽管范增和项羽的弟弟项庄都力主杀了刘邦,他也没有听从,刘邦这才得以从鸿门宴上脱身。

第三章:项羽争雄  第七篇:败亡倒计时

本篇内容提要:有人说楚霸王项羽是个豪爽、心地坦荡的英雄,而刘邦则是个奸诈的小人。阅读本篇内容,我们会发现这两个说法都有误。项羽不使诡计,但很残忍,更重要的是像孩子一样不成熟,做事只凭自己喜好,没有长远打算。而刘邦,固然也不是什么圣人,但识好歹,懂得权衡利弊,为了长远利益既能放弃眼前诱惑,也能忍得一时委屈。鸿门宴后,项羽放过了刘邦,但给了他一块和功劳不符的最差封地,刘邦忍气吞声接受了安排,项羽兴高采烈荣归了故里,但按照这两个人的性格,项羽的败亡在此时已经注定,并进入了倒计时。


第四章: 刘邦称帝  第一篇:韩信拜将

本篇内容提要:刘邦被封到汉中,那是个发配罪犯的偏僻之地,跟随去的将士水土不服,逃走的不少。可是一向被刘邦看不起的韩信走了,丞相萧何拔腿就追,刘邦也因为萧何的推荐而拜韩信为大将军。后来刘邦听从韩信的建议一举平定三秦,将势力扩展到了咸阳。这是韩信的功劳,更是萧何的功劳,刘邦从此走出了困境。

第四章: 刘邦称帝  第二篇:天下乱作一团

本篇内容提要:刘邦得韩信后,以项羽滥杀义帝的名义向他讨伐,一路凯歌,直打到项羽的老窝彭城。但项羽的战斗力不容小觑,他率三万精兵赶回彭城,竟把刘邦的五十六万人马杀得溃不成军,以至于在逃跑的时候连一双儿女都成了他的负担,想狠心推下车去,幸得驾驶员夏侯婴相救,可见刘邦也不是什么仁义之人,连自己的儿女都忍心丢弃,哪里又会真心为义帝报仇呢?所以他手下的人也是如此,见他兵败,便又降了项羽。刘邦后来在英布和彭越的帮助下才站稳脚跟,和项羽相持在中原地区。

第四章: 刘邦称帝  第三篇:一战成名

本篇内容提要:项羽与章邯在巨鹿一战,项羽一举成名。而韩信与陈馀在井陉一战,韩信一战成名。韩信胜利,是因为他用了《孙子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将士兵截断退路,使他们只能背水一战,同时又安排了伏兵切断了陈馀的后路。而陈馀失败,却因为没有听李左军先劫韩信粮草的计谋。韩信在胜利之后,虚心向李左军求教,并听从他的建议在原地休整。八个月后,刘邦命令他攻打齐国。齐国本已被郦食(读异)其(读基)劝降,韩信可以不战的,却在蒯通的劝说下继续进攻。上了当的齐王田广将郦食基扔进了油锅,韩信则占领了齐国成为了齐王。

第四章: 刘邦称帝  第四篇:关键的一票

本篇内容提要:韩信确实是个有本事的人,不过他的情商可不高,当他有了与项羽、刘邦一样的势力后,既想得到自己应有的尊重和报酬,又想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他哪里知道,作为野心家刘邦,一个想当皇帝的人,怎么可能让臣下在人格上与他平等呢?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劝谏,自立门户与刘、项三足鼎立,而是在刘邦和项羽中选择了忠于刘邦,这样一来,项羽的死期到了,可是韩信的灾祸也不远了。

第四章: 刘邦称帝  第五篇:霸王别姬

本篇内容提要:李清照有首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一篇讲的就是这个悲壮的故事。项羽和刘邦的楚汉战争相持不下,双方疲惫不堪后达成了中分天下的协议,可是两个月后刘邦单方面毁约搞突击,项羽战败,并放弃了逃生机会血战至死,他的英勇可歌可泣,他的行为却实在算不得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第四章: 刘邦称帝  第六篇:刘邦与项羽

本篇内容提要:项羽有战斗能力,也尊重他的将士们,可是心眼小,只知道孤芳自赏,不懂得成就他人,笼络不了人心,所以无法带出一个好团队。刘邦是个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者,没什么道德底线,凡事只讲实际,他很会算计,懂得用利益换来合作,所以他能战胜项羽。但刘邦代表的是一个冷酷无情、摧残人性的制度,这个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已被现代文明所摒弃,他的种种流氓伎俩不值得学习。不过,读这篇文章,看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分析他们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如何为人处事还是很有一些启发的。


第五章: 大秦没死 第一篇,新革命遇到了老问题

本篇内容提要:刘邦称帝后和周公、秦始皇一样首先得考虑如何安定天下稳定人心的问题。事实证明,循规蹈矩、不思变通是不行的,如项羽学周的分封制,就必然会失败。善于根据现实情况对症下药的实用主义者刘邦,采用的是半封建半郡县的新制度,却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专制集权的统治者,最大的心病莫过于担心别人造反,所以刘邦封的诸侯,大部分在他的不信任下被迫造反了,其中有被手下逼着造反的刘邦女婿,还有根本没有造反却被刘邦以谋反罪逮捕的彭越。

第五章: 大秦没死   第二篇:杀戒因何而开

本篇内容提要:有的人曾经对刘邦不利,后来又顶撞了他,如贯高、栾布,刘邦却大度地不杀他们,甚至委于高官;有的人根本没有谋反之心,如彭越,刘邦却非杀了他不可。刘邦是根据什么杀人的呢?政治需要。因为贯高、栾布有本事,却是不想当皇帝只想作人臣的,而韩信、彭越等等,却可能威胁到他的皇权,所以即使冤枉也要防患于未然。

第五章: 大秦没死 第三篇:韩信之死

本篇内容提要:韩信知道自己善于带兵却不善于驾驭将领,所以心甘情愿为刘邦所用,刘邦也知道韩信的想法,可依然时刻担心韩信谋反,而韩信最后也不得不起了谋反的心,直到被萧何和吕后谋杀。至于另外那些和刘邦一起出身入死打天下的如彭越、韩王信、英布等等,也一个个得到了同样的下场,即使是刘邦,也因为和英布会战受伤,半年后不治身亡。早知如此,这天下争来夺去又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找个地方去隐居。易中天先生说,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原因,可以去问问秦始皇。

第五章: 大秦没死 第四篇:秦主义

本篇内容提要:秦始皇当上皇帝没多久就死了,甚至死得很不体面,但他创造的新制度却相当吸引人,尤其是皇帝将天下大权独揽一身,这种普天之下我最大,将万民踩于脚下的感觉实在爽,所以自秦以后,无论斗争多么残酷,结局多么悲惨,争当皇帝的人依然前赴后继,源源不绝,而且,这与民族的性格与是否实行了君主制都无关,因为从分散弱小的部落国家,到相对强大的独立王国,再通过战争变成统一的大帝国,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道路,大概也是人类走向文明必须要经历的摸爬滚打吧。

第五章: 大秦没死    第五篇:集权是一种必然

本篇内容提要:就像黑社会成功以后要做合法生意一样,人类从武力社会向权力社会过渡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对于华夏来说,因为农业民族对集权有一种天然的渴望,所以秦兼并天下创立帝国,只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而已,可既然如此,秦朝为什么那么短命呢?

第五章: 大秦没死 第六篇:秦亡之鉴

本篇内容提要:武力社会向权力社会过渡顺应人心,是因为武力是暴力,而权力是非典型暴力。可是秦原本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游牧民族,他们骤然之间吞并了天下以后,还不能娴熟地使用权力,硬是把非典型暴力当作了典型暴力来使用,使秦的苛政无人能忍,秦的灭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为帝国的创立是历史的必然,所以秦的制度和政治必然会得到改良,这需要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而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在他手上,这种改良得于全功告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读《易中天中华史》第七卷《秦并天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ft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