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特别是大人们喜欢说一个孩子懂事。“懂事”似乎是一个孩子身上积极而正面的符号。
我们去动物园看动物的时候,也喜欢乖巧和可爱的动物。但是,我们不会夸一只动物懂事,如果一个动物看起来“懂事”,那大概率是人工驯养的结果,是人的意志在动物行为上的一种镜像。
我读书和工作后,都算不上老师和领导眼中“懂事”的人,在老师那边还好,毕竟跟老师几乎不会有大的利益冲突。去年11月,从老家回北京,做长途大巴车,刚上车坐下没多久,发现隔着走廊,另一排座位上坐着我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十几年没见面,我还是可以认出来。不知道他为啥去北京,我身后坐着他的两位家人,很明显他没有跟妻子一起去北京。我不清楚他还认得我不,毕竟很久没见面了,关系也不是很好,就没有打招呼,自己看起了电子书。估计这位老师认出了我,因为在中途下车去洗手间回来后,发现他已经做到了车的后面,估计也是觉得有些尴尬吧。自己教过的学生,竟然不搭理自己,是不是觉得这个学生很不“懂事”。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没有跟他打招呼,就是这么不“懂事”。
都是我的估计而已,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说别人不懂事,大概是因为找不到什么严肃而明确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老师生气学生不理自己,领导生气下属不给自己拜年,可是没有那条法律规定学生必须搭理老师,也没有规定下属必须给领导拜年。可是还是觉得不懂事,因为老师或领导有自己的一套是非标准,很多大人也有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你按照这个来,就是懂事,就喜欢你,你不按照这个来,就不懂事,就讨厌你。
我之前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直接上司是美国人,部门一把手是新加坡华人,除了一名马来西亚华人之外,其他部门同事都是中国人。美国上司学过汉语,喜欢吃中餐。入职当天,部门一把手便组织部门聚餐,聚餐没有名义报销,所以由部门一把手请客。没多久,陆续有几位同事请吃饭,每次的名义都觉得很“牵强”,比如休假回来,好久不见要请客,比如发现一家烤鱼店很好,所以请客。很快部门只剩下美国上司没有请客了。我们也不期待他请客,毕竟是外国人,不见得懂中国人的人情世故。
没过几天,某天中午,我的即时办公软件上出现他的消息,“XX,中午一起吃饭吗?”我看了一下身边的同事,他们也收到了相同的消息,可见他变得懂事了。其实后来想想,这种聚餐有没有意义呢,应该是有,特别是对外地人或外国人来说,因为外地人或外国人不像本地土著,有自己固有的圈子和人脉,外地人必须通过这种看起来彼此付出的活动,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我记得在这家美国公司的北京同事从来不组织聚餐,也不会随便请人吃饭,这让我想起我在北京读书时,凡是北京同学,一概不随便参加班级聚餐,更不会主动组织这种活动。也没见谁说这些北京同事或北京同学不“懂事”,为啥?人家不需要。
所以,凡是有人说某人不懂事,大概率是某人属于弱势群体,说话者自以为占据了优势,甚至是生杀予夺之权,所以有事没事就要端量一下某人的言行举止。“懂事”的人,就能从他们手上多得到三瓜俩枣,不“懂事”的人就要被冷眼看待,甚至穿小鞋。还有一些变态的人物,不管你做的对不对,只要你不能给他利益和好处,你就是不懂事,丝毫不掂量一下自己的优势是不是足够别人“懂事”。
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是个懂事的机灵鬼,他的女儿脑子不算灵光,偶尔还要闹闹小情绪,为了保证老师多关照一下,就经常给老师送大对虾和花生油。老师倒也不含糊,每天上课谁也不提问,就专门提问她女儿,玩命抓她的学习,后来女儿学习上去了,还回家得瑟说,老师可喜欢她了,天天提问,果真,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对虾和花生油没有白送。
我的家长就不懂事,啥也没送,高中三年,座位一直停留在后三排,每次有个难题问老师,老师总是发出蜜汁微笑,拍拍我的肩膀说:“这道题,它不会考。”果真,我不会的都没考,我考上一所北京知名的985高校,要是懂事的话,没准能上清华,也没准能上新华电脑学校,因为老师一旦收了大对虾和花生油,估计每天都要提问我,我受不了,没准疯了,得心理疾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