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会不会这样子,经常觉得自己很忙,在单位牺牲自己成就别人,羞于为自己争取利益;在家里为孩子忙着忙那,很少有自己的时间,连衣服都很少给自己买,好像就没有哪一天为自己活着。
集体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
我们中国传统很崇尚集体主义,集体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个人自由远不如集体稳定重要。正如在瑞·达利欧《原则2》这本书所分享的那样: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核心差异是,美国人最强调个人至上,而中国人则最看重家庭和集体。美国是自下而上运行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中国是自上而下运行的,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中国人更加谦逊、尊重他人、循规蹈矩,而美国人则更加傲慢、平等、厌恶规则。我注意到中国人对提问和学习更感兴趣,而美国人对畅谈他们的想法更感兴趣。
我们中国人崇尚自我牺牲,不管个人愿意与否,经常要舍“小家”为“大家”。从前就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老习俗。甚至在单位,我们还经常鼓励集体荣誉感,出门在外不能丢了家乡的脸等等。
现在年轻人好一点,像我们这一代很多成长在农村的人都有这个意识。家里的传统就是每个人都要想着为这个家庭贡献点什么。看着老一辈甚至好几辈都是这么过来的,于是我们很多人潜移默化也会这么想,这么做。可这样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遇到两难问题就自我牺牲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一些两难的问题,总会选择自我牺牲,感觉这是对父母好,对家庭好,对对方好。
很常见的一个例子:原本特别想在工作日下班后去看某场演出或者电影、或者跟朋友聚会,但又觉得这样是在逃避家庭责任,于是就强忍着待在家里,其实内心满是牢骚;而当矛盾爆发时,我就会用这些“牺牲”数落对方,觉得自己已经牺牲很多了,为什么对方还不理解。
可实际上,这种牺牲,在对方看来其实莫名其妙——想看就去看呗,一家人也不是必须24小时黏在一起啊。而且,你没出去也没有跟对方商量,假如对方那天刚好也想出去,可是因为双方的自我牺牲,反而让夫妻双方都以非本意的方式忍受着一晚上。
可以说,大多数时候,亲密关系中用自我牺牲的方式去讨好对方,结果对方反而是离得越来越远。
更普遍的是,我们身边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一个家庭有了下一代时,全家所有人都会自觉以孩子的利益为大,家长变成隐形,他们的欲望会被最小化。孩子被给予重望,全家的资源都用来培养明日之星上。
时不时总会听到,“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或者“我这辛苦这么拼命在外面干活都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之类的。
不知道孩子听完什么感受,我像如果有人对我说这些话,实际上这只是增加了我很大的负担,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别再拿自我牺牲当借口
很多人会觉得“只要这么做,只要如此忍耐,只要多付出一点,只要再辛苦一些”,别人看到“我”这么付出了,总会感动,自然就会觉得“我” 好,也会因此对“我”好。
于是,什么事总想尽量做到最好,尽量让大家都满意,这其实是一种全能自恋的表现。当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到最不重要的层次,全力满足别人,让大家高兴,使大家喜欢,以此来实现个人成就感。
这样的人会时常委屈求全,面临两难时往往会轻易就选择自我牺牲,并把这种以自己受苦来实现他人快乐的扭曲心态放在道德的至高点,自我感动和自我崇拜。
可是这样的人不爱自己,总把自己放到最后考虑,觉得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习惯性压抑或忽略自己的感受。觉得身边的人幸福快乐了,自己便也就快乐了。但自我需求和感受是真实存在的,长期被忽略被压抑被牺牲最终必定会令人身心严重分裂,导致痛苦不堪,或引发关系冲突破裂。“害己”最终也会“害人”。
还有一种人,惯于以自我牺牲为挡箭牌,甚至抱怨我们背负着所有的“责任”,这背后或许还有一个影藏的原因:我们故意花光自己所有的时间去为他人付出,这样,我们就可以逃避人生的首要职责—努力实现自我。
最好的建议,就是不要再轻易选择牺牲自己。所有有所求的以自我牺牲为代价的单方面付出,给到别人的很可能不是滋养,而是负担压力,或是纵容抬棒,最终结果必然不会如你所愿。
下次,再遇到两难的问题,勇敢的承认自己想要的,认真满足自己的需要。下次,再遇到需要为孩子牺牲自己的时候,勇敢做自己,父母也需要有自己的时间。只有自爱的父母,才会养育出更独立的下一代。
如果你这部分内容有兴趣可以阅读相关文章,并欢迎给我留言或评论,我们一起进步,做时间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