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七章 精神变态(反社会性人格)

第七章 精神变态(反社会性人格)

作者: 一方8897 | 来源:发表于2023-02-15 17:24 被阅读0次

    精神变态人格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具有反社会性倾向的儿童先天性比同龄人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这让我想起女儿小时候的一个玩伴,经常咬别人,包括他的父母,一不高兴就咬人,攻击性非常强。我准备去了解一下他现在有没有去局子里带着。

    早期的经历可以改变基因表达,基因可被激活或抑制,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可随着个体感知而发生变化,而且上述因素都存在交互作用。童年遭受忽视和虐待会对个体前额叶皮质的发育产生影响,而这一区域正是大脑的伦理中心,这让我想到面相,前额窄小的人,是不是有反社会性倾向呢?反社会人格的gao情感、掠夺性攻击的生物学基础可能并非直接源于遗传,更可能受早年经历和基因表达的交互作用所“锚定”,五羟色胺水平都比较低,而被确诊的精神病患者也具有相同的倾向,精神变态患者的大脑回路中管理语言和情感的区域存在明显异常,这表明极端反社会性群体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通过实际关系来习得各种体验,他们的情感表达并非出自真心,而是作为“第二语言”用来操纵他人。精神变态个体管理情感的能力普遍较差,其感受愉悦的阈限值也高于平均水平。他们需要更加激烈而震撼的体验,才能感受自身的存在。这让我想起原来认识的皮某,谈恋爱时要到大马路上去接吻,最后也是混成痞子,原来如此。

    精神变态患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防御机制主要是全能控制。也会使用投射性认同、解离和付诸行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来抵御羞愧,特别是残暴型精神变态个体还会努力调虎离山,以此来掩盖自己变态的恶念,普遍缺乏良知,超我的缺陷,也体现在他们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依恋。

    他们对自己的恶行会恶意自大,逃避责任具有解离的属性,会避重就轻,被逮着的懊恼而很少有自责,解离症状与精神变态人格如影随形,精神变态个体不善言辞的特征使本来复杂的现象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生性冲动,也难以体会控制冲动的自尊感受。

    他们经常有软弱、抑郁的母亲和暴躁、残酷的父亲,或者家庭成员有酗酒或成瘾行为。生活在这种风雨飘摇、胆战心惊环境下的个体,本该发育形成的早期自我全能感和后期相信全能他人会保护自己的那种自信,将难以形成。儿童若在这一发育阶段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将不遗余力地用尽余生去确认自己的全知全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七章 精神变态(反社会性人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hu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