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期的大岩俊之,是一个“不读书”的人,阅读理解力很差。上班之后,因为讨厌读书,在笔头工作上吃了不少苦头。准备独立创业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本书上写着“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于是一年内竟然读完了300本书。
然而,不管他怎么拼命阅读,还是记不住,为此参加了许多读书讨论会,但对自身却没有任何成果。他当时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研讨会的讲师,然而,单纯的阅读并没有帮他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苦苦思索和找寻,最终知道了只有付诸行动才有效果。
阅读也是需要刻意练习的,错误的方式让我们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才能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呢?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介绍了大岩俊之在创业时,如何将书中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作者通过这种方法,坚持不懈地汲取知识、付诸行动,最终成为一名研讨会的自由讲师。
简单来说,只用3个步骤,就可牢记一本书的内容,切实将其转化成自身能力。
设定读书目标
集中火力,迅速找到想知道的信息。原则上,每读完一本书,就该有一本书带来的收获,不管是一句共鸣的话语,还是一个新颖的观点。如果只在阅读的当下有些许快感,但过后却没有印象,无疑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将阅读的目的分为三种,
一是消遣。许多人阅读不为其他,就只为了好看的故事或有趣的文章所带来的乐趣;
二是信息。这大概是最常见的理由了。不论我们是否喜欢阅读,我们大多数人都得为了得到信息而阅读,如工作上的、兴趣上的、生活上的,从食谱到核物理期刊,从填表须知到操作指南,都属于这个范围。
三是判断。在这类阅读里,你想知道别人的想法和意见,以形成你自己的意见和结论。因此你要能够评估他人提出的论点,并留意成见或偏差的存在,或是作者是否意图利用情绪化的论点左右你的想法。
当你拿到一本书,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它?是为了消遣?为了收集信息?还是为了做出判断?当设定好了读书目标,知道最想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就能够“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那些想知道的信息。
学会断舍离,只关注书中4%的精髓。我们知道,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获得知识,读书会有各种各样的好处,而这很容易让我们对书本产生一种敬畏感,觉得凡是写进书里的内容就是有价值的,如果不从头到尾读完,就对不起书本似的。
20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则”,这个法则可以运用于许多方面,在读书上,则可以归纳为“全书最重要的20%,占有80%的内容。
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作者从自身阅读经验告诉我们,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这20%中最重要的仅有4%,与其全部读完却不记得书中到底讲的是什么,倒不如最开始就找出书中最核心的4%去“集中火力”,这样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这其实是一种对于书本知识的断舍离过程,能否果断舍弃书中非必要部分,考验的是你的态度。你是想读完都记不住?还是记住了哪怕一点点,就能够实践起来呢?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知道自己“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再去阅读,就会事半功倍。
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提倡的一种思考方法,是将我们头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的思考工具。
通过思维导图,你的记忆、整理、理解和构思的范围会不断扩大,从而帮你找出所面对问题的解决方法,高效地实现目标。
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作者列举了使用思维导图的种种好处,比如整理思路、提高构思水平、提高记忆力、产生新创意、简短总结大篇幅信息等,只需用到一张A3或A4大小的纸张即可整理到位,还介绍了如何按照阅读目的制作读书思维导图。
1、准备好一张A4纸、6种颜色以上的彩色笔和一本能让自己制作思维导图的书籍;
2、从纸张中心开始呈放射性伸展枝,分枝上只写单词,一条分枝对应一个单词;
3、在思维导图里面写上“书名”“发售日”“出版社”等信息;
4、根据自己确定的“读书目的”“深入思考的目的”,制作思维导图;
5、根据“阅读目的”“深入思考的目的”的具体内容,继续往下写得出的“答案”;
6、请一定谨记,不要写成“文章“,而是要用“关键词”来呈现;
7、最后可以添加读完书后的所感所悟等内容。
按照以上步骤,即可以轻松勾勒出一张清晰的图书思维导图。
拿到一本书,刚开始,你并不清楚这本书里,哪些内容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可以先做一个黑白草稿,然后再用彩色笔描画。
随着思维导图的形成,你就会清晰找到最初的答案。
如果不满足于只是了解书中的某一部分内容,想全面掌握这本书的全貌,作者也给出了相应的方法,那就是,明确掌握书中结构层次,提炼关键信息。
如果想要了解全书的概况,就要掌握整本书的层次构造。无论是阅读速度还是对书的理解程度,了解整体构造后再读书,比起什么都不知道直接读,都会有所不同,抓住整体的层次结构之后,再按照章节整理书中的信息。
迅速行动起来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智慧,汲取书中营养为我们所用,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那么,光读书不行动,肯定是没办法做到的。
正所谓“知易行难”,在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多重障碍。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作者给出了明确的行动建议。
首先,设定具体的行动目标,思考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这本书所说的行动目标,就是读完书后具体想做些什么?按照SMART法则,你可以设定读完一本书后的简单目标。比如读一本关于沟通方面的书,你就可以设定明天开始在公司要主动和同事打招呼这样的行动目标,这种情况很容易马上付诸行动,也就会更容易达成目标。
其次,将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确定行动的优先顺序。
设定好行动目标后,再以“何事、何时、多少”具体用数字表示出来。比如说,读完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我的行动目标是,将书中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输出一篇2000字的书评作业,达到优秀级别。
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说最好的状态是100%的话,我现在达到了百分之多少?
20%。
现在是20%,为什么?
说实话,我还没有找到书中的精髓。
为了达成加10%以后所在位置的目标,我能做些什么呢?
认真阅读笔记内容、画出思维导图。
像这样,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一边阅读,一边引导出具体的行动。
最后,立刻开始实际行动。
实际上,你想怎么做?
反复阅读重点标记部分,争取把每一个知识点内化于心,交出一篇合格的作业。
准备做到什么时候?
用输出倒逼输入,直到能够做到清晰转述书中内容为准。
达成目标之后,是什么心情?
终于记住书中内容内容了,感觉很兴奋。
知识,只有付诸行动才可发挥效果。你可以将行动细分成立马就想动手做的小步骤,随着一个个小步骤的达成,最终转化成目标任务的达成。
亚马逊中国发起的“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56%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10本,每天阅读半小时以上的人群达到82%,37%的受访者会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
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是注意力,注意力在哪里,产出就在哪里。阅读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如果读完一本书没有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而其中的关键并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是“有过多少行动”。即使只读了一本书,如果能将这本书所写的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也可谓是一名真正的读书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