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理想法
处实不华--我读道德经(38)

处实不华--我读道德经(38)

作者: 南溪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0-02 10:36 被阅读0次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的。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所以实际上没有达到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扬着胳膊,强迫别人跟随他去行动。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可以知道,失去了道后才有德,失去德后才有仁,失去仁后才有义,失去义后才是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道、德、仁、义变得淡薄时才出现的,当然就是社会动乱的祸首了。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表面,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忠信守道的人立世,为人当敦厚而不轻薄,实在而不虚华。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这段说明了道和徳的关系。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才是与大道相契合的有道之德,上德不到处宣扬自己就是德,所以让人不会时常想起这就是德,顺其自然就是德,这种德就是近乎道。下德是人们常说的德,让人知道这样才是德的表现,所以下德不是真正的有道之德,上德是天成,下德是教化而来。上德无处不在影响世界,但却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下德也是无处不在但却让人知道他是存在的。上仁是在某一方面存在,但人们不一定感觉到他的存在,上义也是在某一方面存在但却让人能够感觉到他的存在。上礼在某一方面起作用,如果得不到人的回应,人们不响应上礼规定的要求,那么人们就不会遵守这种礼。所以人们找不到大道的根本就去退而求其次讲究德,上德做不到才去讲究仁,仁的道义也做不到那就要求人们讲究义,义的要求也做不到了最后只能来用礼约束。这种不断退而求其次的礼,是忠义和信义不够的结果,是一切祸乱的开始。那些所谓什么都知道的人,只是用华丽的外表伪装成得道之人,人们相信他,就是愚昧的源头。所以真正的得道之人肯定是厚德之人,不会是道德仁义都不足的人,能够按照道的真正要求做事,而不会只是一个华丽的表现,所以真正的道德之人,是去除表象而有深刻内涵的人,这种人能够了解道和徳的真正含义,从道德的源头理解和把握,形成真正有道之德。先有道而后有德,上德近道,这就是道和徳的关系。这就是我理解的道德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处实不华--我读道德经(3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mj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