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物语》的作者野岛刚是一位知名的媒体人,有过24年记者的生涯,曾经在多家主流媒体任职,同时也在香港中文大学、厦门大学留学,可以说他兼具了两国三地的视野。
这本书正是他离开记者行业,成为独立作家后的第一本书。当他刚到中国时,就被故宫所吸引,为此采访了大量相关人士,而这本书的亮点之一,正是这些采访的集合,所以这本书既是一本休闲读物,同时也是一部资料集。
这本书语言流畅,虽然是讲述了大量的文物故事,但因为这本书一开始针对对象是日本人,后来才翻译到中国,所以作为一本普及类的读物,全书并没有大量枯燥难懂的行业词汇,反而用词平实、通俗易懂。
有的人看完这部书后,觉得一本写文化的书,偏偏掺杂了大量的政治内容,显得不论不类,但实际上,这个观点真的站得住脚吗?我们不妨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台北故宫的故事里。
《故宫物语》共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解了37件台北故宫的文物,其中包括了耳熟能详的翠玉白菜和清院版清明上河图,甚至还包括了《马关条约》的原件,在日本,《马关条约》被称为《下关条约》,是日本打败了清政府之后双方缔结的条约,这也成为了日本现代化的证明、中国落后的象征。当初两国各自保留一份,在民国建立后,由国民党政府保存,在撤退台湾后,这些外交档案也一并被带走。
这份文件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当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清政府全权大使李鸿章等历史名人的签名,回想当初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由的让人从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也许当初蒋介石将这些文件带到台湾,既是提醒自己作为前领导人有着权利的正统性,也在时刻警惕着近代中国的屈辱。但是当初反攻大陆的失败,让暂居地变成了常驻地,而对于台湾人民的屠杀,也增加了当地民众对于国民政府的疏离感,更加难以对其代表的文化保持多少认同感,可能也是因此,导致了台湾民众对这份历史的距离感,从而将这份文件放在了博物馆供人参观。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于故宫历史的阐述和名人们与故宫的故事。
比如这一章节讲述了全国四个故宫(北京、台北、沈阳、南京)的来历,其中也走访了四川乐山的战时故宫,而重点笔墨还是在台北故宫,因此这本书与其叫《故宫物语》,倒不如叫《台北故宫物语》。随后又用了大量篇幅讲述台北故宫在海外展览的艰辛,而在这里主要的障碍是:海外免扣押。
正是因为政治的因素,导致了台北故宫展品在国外展览时,有着被大陆提出文物所有权的主张的风险。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问题也逐渐被解决,故宫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在国际上起到了很多正面作用,比如第一次去英国展览后,让西方人认识到:原来东方艺术并不仅仅是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仅仅是中国文化的支流。
在《故宫物语》的第三部分,对于很多考据党来说是一份最重要的福利了,因为前面章节的内容,如果是对于故宫有过研究的人,都会有点似曾相识,而第三部分的内容,是野岛刚亲自采访两地故宫院长和知名文化人士的记录。从中可以发现,台北故宫在和平时期,依然因为台湾政局的变化而试图自我改变,比如有的院长认为,故宫不应该只局限于展示中国文化,更应该如同大英博物馆一样,去展示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
不出意外的是,这样的论调受到了很多反驳,而这条建议的本质,在于部分政党试图在台湾岛内实行去中国化,而不仅仅是博物馆的转型。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试图通过多个层面去解读台北故宫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都绕不开政治因素,不论读者喜欢还是不喜欢,故宫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都绕不开政治的影响,与其装聋作哑,倒不如坦然面对,也正是有着直面问题的勇气,才能够让人们了解到真实的历史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