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录了一些“重复的声音”,脑海中、内心深处的,就像身体里面住着的的那个意识,多次向我喊出的声音,冲击我的皮肤和血肉,又回荡开来。注意到要倾听这些声音是在不久前,准确来说是在去年七八月份。我读到一本书叫《与神对话》,我朋友圈的人也许已经看到我提到这本书多次,不得不说,我确实被这本书中的几个观念打动了。最核心的一点,是去倾听自己、表达自己、创造自己。我们的意识本和神是一体的,分离是为了可以进入物质世界、通过体验,来认识自己。
就像一位作家说的,“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那些反弹回来的、重复的“回声”,正是我想找的东西,曾经我忽视它们、反抗它们,现在我心生愧疚,反而要找它们了。
上海“闲逛”看到的街头小店在家无所事事的时候,思绪是漂荡不定的,就像置身于喧闹的菜市场,身边是嘈杂的叫卖声、砍价声、闲聊声,你只是看着他们,听到他们在说话,觉得烟火气十足,但是并没有参与感。
于是我喜欢上了和自己外出闲逛。出门前最好做个穿搭、画一点妆,这样就不会因为路上看到帅哥美女而觉得羞愧,反而可以用孩童好奇纯正目光,去欣赏这城市的风景。“和自己出门”与“和他人出门”不一样,和自己出门凡事只要和自己商量,不需要组织语言,不用照顾他人的体力和意愿,每当心里升起“这该怎么选”的时候,只要内观心底的欲望、需求,瞬间就有了答案。于是,旅途一直是随性又统一的,就像在写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所以,散步、骑行、唱歌、湖边吹风,随便一条幽静的小路,就能吸引我走进去一探究竟,也许手上正拿着杯热美式,恰巧前方树影斑驳中有干净的长椅,林中鸟声婉转、近处虫鸣起伏,微风带着花香和草木的香气拂面而来……我的思绪就像这风一样自由。
4小时爬完的某座山腰景色除了独立闲逛时候的自我商量,我还有一种独特的内在对话的方式,就叫它“三方会谈”吧。当我有焦虑、纠结、思绪不清的时候,就通过冥想的准备环节先放空自己,然后分别扮演三个角色——叙述者、提问者、解答者,给他们一段时间进行对话。时间差不多后,由叙述者总结发言,然后再把重要的信息写下来。
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看到这种自我对话的方式,是有其科学依据、还是判我为“有病”的依据,我觉得“人”的意识是很神奇的东西,一个躯体能承载的心理表征是远多于想象的。也许,意识能控制多心理表征的统一就是正常表现,而失控就成了人格分裂吧。我还是先不研究所谓“依据”的好。
五一和朋友喝的百香果啤酒然而“倾听重复的声音”还是一段时间的主线任务,每当记录下来一个声音,我都有一种离目的地更近一步的成就感。我甚至给自己布置了一个年度小任务,记录100个幸福小时。通过主动感知幸福的程度,来认识自己喜欢和讨厌的事物,然后花更多时间去做幸福值在8-10分的事情。
我发现“渴望的声音”,通常是在做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产生的,做喜欢事情的时候便只希望这幸福能更持久了。我听到内心回荡着的声音:我想多陪伴家人,与他们快乐、充满爱意的眼神对视;我想要学唱歌,在情绪饱满的时候用歌声表达自己、可以很好的唱喜欢的歌;我想更最大化地创造价值,并且在价值创造中快速提升认知,而这与一般职场能提供的环境不匹配……我听到了它们,把它们记录在了灵感记录的软件上,暗自下决心把声音作为锤子和凿子,把自我雕刻打磨出来。
近来终于开始学车了,开始前总以为科一需要记忆一些没有逻辑性的东西所以“开头难”,开始刷题才发现原来第一关这么简单,而摸到方向盘之后,惊喜原来开车一切并不复杂。以后想见到亲人朋友,就可以更高频率地去到他们身边;
很快报名了学歌,原先担心会交智商税,或者课程效果像薛定谔的猫一样难辨别,上完体验课发现自己的基础远比自己以为的好,而我确实是喜欢用唱歌表达情感的,于是决定投入时间到喜欢的事情中,感受时间带来的变化;
一年以前我认为健康比装扮自己更重要,甚至只要健康、装扮是可以被忽略的,而当我花了一点心思学习搭配和化妆之后,发现自己忽然多了一种视角看见自己和他人的美,路上、镜子里、甚至对图片和视频,我对美的感知都更敏感和深刻了。
上完唱歌课自己练歌的房间某次公交上回想起《与神对话》的内容,便想象:如果我们和神本就是一体、天然就有创造一切的能力,只是忘记如何使用这能力了,那么当我们追寻灵魂的使命,主动创造体验认识自己、全完接受自己、通过“思想、语言、行动”将生活调整到喜欢的样子,我们的创造能力是否便恢复了?那时,神的分身可以感受到彼此合一,在无限制的体验中认识到自己,从而感受到圆满。
“空”在物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种绝对意义的存在,只因为我们在生命的大画板上装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时间才有了意义。我们通过体验,把自己从混沌中提取出来,又在更多的体验中找到自己的边界、长出想要的形状,通过一次次的“改变思想、调整语言、做出行动”来捶打和雕刻,直到“我”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直到发出感慨:原来,我一直这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