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写作课:鲁迅为什么要那样写两棵枣树2022-08-17

写作课:鲁迅为什么要那样写两棵枣树2022-08-17

作者: 罗名旨 | 来源:发表于2022-08-17 10:19 被阅读0次
    鲁迅画像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的散文《秋夜》开头的一句话。

    看起来明显像是在凑字数,不少人说:“如果现在有学生这样写,老师一定会说‘废话’”。也就是说他这个写法确实有点啰嗦,好像还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写的。而鲁迅的这个写法却成了经典。是不是成功了什么都是对的?

    哪怕已成经典,也还是让人生疑,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两株都是枣树呢”?

    可以从“文似看山不喜平”来分析。

    他写了“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读者就想另一株是什么树呢?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就会往下看,看到另一株还是枣树,就感到有点怪,就想他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这两株树各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就想继续往下看。

    这一点有点像外国文学,作者总是不惜笔墨地去写小事、细节。写得细,就吸引你忍不住往下看,看到结尾了发现写的全是一些日常小事,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但你已经把文章读完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眼不见为净》,着眼点就是在蒸馒头的师傅用手直接把馒头从一个蒸笼捡到另一个蒸笼里这个上面。但我开篇没有直接从这里开始写,没有单刀直入,而是从小区附近新开了一家面馆,从他的面积、食客量写起,再写到老板在进门处左手边的角上摆上蒸馒头的设备请了师傅蒸馒头出售。这样拐弯抹角地写,能吸引读者好奇地看下去。如果直接从着眼点写起,就没写头,也没看头,就是几句对话,像几句说教,就没有了。

    文学作品不像应用文。应用文要直接了当,不能啰里啰嗦,要言简意赅,而又重点突出,能说明问题、解决问题。文学作品则是在语言和技巧的运用中营造审美价值,有了审美价值,才能有那三大作用:娱乐、认识、教化。

    你可能有这样的印象,那就是一篇文章你读完后发现与标题相关的内容就那么一点,而作者却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这就是上面说的那种原因。

    关于鲁迅的“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人认为是形式赋予的文学性,他认为可用什克洛夫斯基的名言“文学性发生于形式开始的地方”来解释。他从1924年创作《秋夜》时旧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这样的背景出发,认为鲁迅以“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写法,是为突出其当时苦闷失望的心境,读者从重复中感受到了他内心的苦闷。我记得教科书上也是这样说的。持“通过重复表达苦闷”这一观点的人还不少,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说法,似乎是“人云亦云”了。而用“文学性发生于形式开始的地方”来解释鲁迅那个写法的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当有人说“我的床上有两个枕头,一个是我的,另一个也是我的”,就让人感觉到了他的孤单。这个例子就对那个观点很有支撑力了,也是一个新颖的例子。〔文/罗名旨 作者为媒体编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课:鲁迅为什么要那样写两棵枣树2022-08-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sj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