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念无明>之后,脑海里闪念了林夕的一句歌词:
“世界将我包围。”
很久之前看过宣传片,余文樂+曾志偉的搭配再加上扎心的镜头,吸引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关注,大概是因为小成本的电影(16日的拍摄期+200港币拍摄成本,主演零片酬加盟),在电影院里没看到有<一念无明>的海报,看的人也极少。
首先想赞一下<一念无明>的电影海报:
恰到好处的光线,狭小的“劏房”,存在隔膜的父子,一幅带有沉重气氛的海报。
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香港的“劏房”,前几年在TVB一个关于“劏房”的专栏节目里边,第一次知道了“劏房”的存在,那时候我是被深深震撼了。“劏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种,一般存在于唐楼或者陈年楼宇,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房中房,把一间常规房子间隔成几个房间,面积由几平方米到十平方米不等。而海报里的这间“劏房”大概也就算8-10平方左右。
谈谈电影本身。
由余文樂饰演的啊东,是一名饱受躁郁症煎熬的患者,抛弃妻子的父亲,身心都在异乡的亲弟,让他不得不独自照顾病痛缠身的母亲,端屎端尿,最后连工作也辞了,未婚妻也离他而去。
可以说,余文樂零片酬接下这部电影,是因为他看中了<一念无明>的剧本,以及“阿东”这一全新角色的挑战,一个悲情而充满内心戏的角色。
电影里头并没有讲明阿东妈妈的离世究竟是意外还是蓄意,随后阿东被判入住青山医院,并且被媒体和身边人贴上“弑母的精神病患者”标签,法院判定他无罪释放,由缺席多年的父亲阿海出于愧疚,最终选择接送阿东出院,并带他回到独居的劏房一起生活。
在一个只有几平米劏房里,前后两步的狭小空间让彼此呼吸都变得清晰而浑浊,陌生而尴尬的两父子在阴暗的房间里,面面相觑。开头沉重的环境渲染已经为电影的主调作了铺垫。
即使是重新投入社会,阿东也无法避免遭到身边人的白眼,不请自来地出席了好友Loius的婚礼(两人许久没见,未对话先拥抱,至少证明阿东在正常状态下是个不错的伙伴),并打断新郎的新婚致辞,在一片歧视质疑和冷眼笑语中,痛斥现场吵闹的来宾没有尊重一对新人。阿东做错了吗?我觉得他没错,他只是用平常人不敢做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终于有一天,阿东找到了未婚妻Jenny,想亲口跟她道歉,甚至希望有破镜重圆的一天。直到Jenny在基督教徒的分享会讲台前,把阿东带给她的苦难,痛哭流涕地诉说出自己的不幸。
我们总说:“那些曾让你哭过的事,总有一天会笑着说出来。”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哭着说出来的Jenny,其实并没有真正释怀,她只是选择在神的面前“宽恕”他,而不是“原谅”他。而坐在台下的阿东,没有说一句话,颤抖的身体坐立不安,双眼通红,青筋暴露,不敢直视台上Jenny,那种百感交集的痛苦是那么似曾相识,我们甚至容易忽略了,在出门之前,阿东在新闻报道上得知好友Loius跳楼自杀身亡的悲痛消息。在情绪爆发的临界点,生性隐忍的阿东没有现场爆发,而是选择跑到超市狂吃巧克力去控制情绪,围观的人群都把他当成疯子看待,情绪无处发泄的阿东,甚至一度选择割脉了结生命。
我觉得黄进(导演)是个懂得用细节去表达创作情绪的人,镜头回归到父亲在精神病院接送阿东出院的那段,鉴于自己抛妻弃子多年的内疚,加上即将要跟多年未见“弑母、躁郁症”儿子一起生活所感到的不安焦虑,父亲在等候的过程中抽烟减压,直到护士姑娘提示他不能在病院里吸烟,阿东亲手把父亲丢下的烟头扔到垃圾桶,这时候父亲脸上诧异的表情,正好传达了电影本身的用意:
“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存在病态的,是这个冷漠社会。”
我们都很难身同感受男主角所受到的痛苦,原生家庭的支离破碎,在繁华大都市的背后,更多的是社会最底层人群,每天面临的不仅是生活的压力,甚至是生存问题,而导演想要传达的,正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正视这些社会衍生出来的“负能量”和“病态”,多一点回归自身,多一点关爱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
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余先生(小孩饰演)始终陪伴着阿东,把阿东当成知己朋友。电影用小孩的天真无邪反衬出成人世界里的冷漠自私,也算是呼唤我们要学会反省自己。正如最后选择自我救赎的父亲,对着那群患者家属说:“唔系所有嘢都可以判俾人做噶!”至少那一刻,他勇敢选择去弥补过去的缺失。
很多人说,<一念无明>没有明确的结局是遗憾的。
但其实,最后在天台上,余先生与阿东的谈心,父子俩冰释前嫌的深情拥抱,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局:
——人间自有真情,请去拥抱希望,传递温暖,传递爱。
如所有苦衷都得到体谅
如占据会被换成分享
如捱穷仍然能被敬仰
挑剔的懂得赞赏呼吸会更加清香
最后想分享一首卫兰的<就算世界无童话>:
任你我他相差再多,但愿仍能同坐。
Young Chan
2017.4.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