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所了解的孟子

我所了解的孟子

作者: 筱玥月 | 来源:发表于2018-11-11 21:23 被阅读0次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承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幼年失去父亲。家庭贫困。在母亲的教育和指导下,努力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解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据传学。 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主系。最后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腾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信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分并长于论辩。

        孟子游说于个国之间,游说与个个野心家之间,面对他们称的野心,统治的向往,征服的欲望,孟子尽最大可能的以‘仁’去感化他们,但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所以毫无疑问孟子也是天真的。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生活,孟子继续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这对两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呼寻常的影响。

      孟子元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的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

      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这便是我所了解的孟子,有“亚圣”之称的孟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所了解的孟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uf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