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不知怎么地,今晚的知青聚会,让我倏忽之间想起这句古诗。
对于这句诗的理解,很显然,是诗作者或官场,或事业,或家庭,遭遇了风雨磨难,于困境里,磨砺着、忧愁着,乃至挣扎着,他在困境中,或更形象地表述,于凄风苦雨中,遇到了一个阳光明媚、花兒艳丽的佳日,心情壑然开朗,他倚在残破的茅屋下,抑或简陋的柴扉前,依稀之间,前方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近一看,大喜过望,是故人来了!这位故人,可以是昔日的同窗,可以是当年的发小,亦可以是官场上从前的袍泽。人在困境中,"富在远山有近亲,穷在相邻无人问。"而在穷困潦倒之中,有故人前来探望,简直让诗人激动得眼含热泪了!
无端想起这句古诗,是在今晚的知青聚会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4576888/46a94a569fa5966f.jpg)
12月21日晚,当年的知青们相聚,仅在邯郸至少也有几拨,在全国,肯定是难以计数了,因为仅1968年至1978年十年间,上山下乡的中学生就达1800万之众,1968年也是这个日子、这个夜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毛泽东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多少大中学生听到广播,心潮澎湃,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之所以无眠,是大家在那个政治敏感的岁月里,预感到又一场政治风暴即将来临,而这场政治风暴,联想到最新最高指示的内容,极有可能把曾经在文革中释放了空前热情、要"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一代红卫兵小将卷入上山下乡的巨大洪流。
之所以无眠,是因为这群十六、七岁,十八、九岁的青少年,政治热情极其高涨,他们以"为了埋葬帝修反,甘洒热血写春秋"作为自己的奋斗理想,这种激情澎湃的政治抱负,在新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的暴风雨之夜,热血激荡,精神亢奋,怎么能夜以成寐呢?
之所以无眠,还因为这群后来被称作"知识青年"的少男少女,毕竟是血肉之躯,如果离开生养自己的父母与同胞兄弟姐妹,离开朝夕相伴的城市,怎么能不无限牵挂、无比留恋呢?前途茫茫,像一棵小草将移根于何处、在何处落地,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这又让这些大男孩、大女孩能够安然入睡呢?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人们常用"日月如梭,光蔭似箭"来形容岁月流逝之快,那么,50年的人生历程是漫长,还是飞快?这在人的少年时期,总是觉得一年一年过得那么慢,而经历了50年历程的人回首已往的岁月,总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一一当鬓发斑白的时候,追溯那段时光,就难免有"未觉池塘春草梦",但"阶前梧叶已秋声"的感慨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4576888/145201f0fb600f95.jpg)
今夜,公元2018年12月21日之夜,距离50年前的这个时刻已整整半个世纪,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经历了50年风风雨雨的知青兄弟姐妹,不论是毕业于当年的哪所学校,也不论是在哪个地方上山下乡,相聚于一起,尽管绝大部分是陌生面孔,但只要说起知青的身份,立刻亲近了很多,是知青这个无形的纽带把这群沒有血缘关系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乃至有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弥漫其间。
苑宝钢先生,是一位小我近10岁的知青兄弟,他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兵扛过枪,而且参加过核试验,就是这位热情洋溢的小兄弟,多方运作,沤心沥血,花费数年的功夫,与另一位知青兄弟贾天华,多方联络知青战友,组织编写出版了《我们的青春岁月一一邯郸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年专辑》,并组织举行了"邯郸知青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暨《我们的青春岁》编读者联谊会"。这个联谊活动,无疑又给与会的知青战友带来一个无眠之夜。
联谊会上,仿佛喚醒大家的青春岁月,也喚醒大家的青春记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知青演奏了知青时代的歌曲,悠扬的琴声,响彻大厅,让人回到那个如火如荼的难忘岁月;两位女知青婷婷娜娜,走起了模特步,她们那不老的容颜,仿佛寻回已经逝去的青春;邯郸市老同志合唱团一位女高音歌唱家,也是一位老知青,她的曼妙歌声也跨越时空隧道,让大家回到50年前那个激情燃绕的年代……50年歌声嘹亮,50年歌舞婆裟,50年琴声悠扬,在歌声、琴声、舞影中,知青战友追忆芳华岁月,品味酸甜苦辣,共发感动慨叹,不知桑榆已晚,同赏如火的夕阳,何来成眠之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