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束SCIM后就有收到这个导师面谈会议,里面是一连串的AP我们自己来选想要跟哪位AP聊。
说实话,第一次挺懵的,不是太明白这个到底是要干嘛的,问了几个朋友有些甚至不屑,不屑的原因是因为不清楚是什么,所以觉得没必要参加;而我是好奇宝宝,我觉得什么都要体验下吧,哪怕不知道什么,进去了再说。
那么一晃就过去了好几个月,中途我还去问过其他学员,这个会议是已经结束了吗?我怎么感觉没收到信息似的,除了第一次主动加老师后,打了招呼就没了。
刚好前几天在整理邮箱看到时间截止日期,于是主动再次联系了老师确认情况,然后老师立马就把大家组织了起来。
昨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老师给出了几个问题让大家先自我介绍自己的种子背景,然后说下自己短期目标还有长期目标,最后是最喜欢的一件事是什么?
总共参加的伙伴加我是三个,缺席了一位,一开始老师说喜欢大家一起的感觉,我当时还在想,一对一会不会更好?而昨晚的验证让我看到确实人多见识广,老师是睿智的,我的认知狭隘了。
在老师身上,我第一次对老师的认识是在SCIM的第一次咖啡冥想早课,老师说“她是整合师”,我当时的以为那是帮大家整理家里的环境的,有点类似日本书籍的那个断舍离;而昨晚老师让我意识到了整合是可以整合一切的,包括知识内容体系智慧,真的是有那种“哇塞的感觉”太酷了。
我在老师昨晚的面谈里面看到了她使用的工具:财富流,财富测试,能量测试,NLP以及一系列的心理学等等其他信息,我看到了我喜欢的样子。
以前,经常听到学习圈子里面有句话“你喜欢谁就去成为谁?”那时候我想了想,好像都没找到那种让自己心动想效仿的某个人,哪怕是世界名人。
觉得他们太遥远不切实际,而老师昨晚的呈现,我脑海里就有一个强大的声音闪过【我想成为老师那样的人】,她是除了我生命导师以外,让我有怦然心动想成为的人,给我的触动就是她懂我。
茫茫人海找个懂自己的人确实不容易,而老师给到我的感受就是,她是对的人。
我有一点好奇,就是老师是怎么从言语字词里面判断出对方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一个状态,而且似乎100%正确耶,或许这就是老师说的她之前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这些。
老师说“不要做笔记,让其他伙伴帮忙做笔记”,当时第一反应惊讶,还可以这样操作,第二反应我就是那个从来不做笔记的人,第三我就直接现场用起来,轮到自己的时候,我就私下问伙伴帮忙记录。
老师还有说到“有时候都是我们自己过多的去描绘了场景,或许它根本不是这样”,经过几位伙伴的故事,确实证明了这点,每个人看到的和自己想到的都是不同的,那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容易想入非非内耗自己,并降低能量。
关于我自己老师说到的“框住他人的种子?”我早上还在想,到底要怎么拿捏?
醒来看到核心伙伴在群里发信息,但是发的明显不是我自己原先交代的样子,我当时在想“说不说”?然后又想到老师说“允许他人有错的机会”,所以我还不是很清楚要怎么去衡量这个度?
包括老师说到“不叫老师是不是就是不尊重呢?”这点我准备迟点去测试调查下,相信答案就会水落石出。
总之,昨晚的三个小时简直就有点像聊了一生的命题,太多的话要说,此时此刻已经是1247字,半年来最长的一篇心流文了,留着以后有机会再说吧,感恩种子把老师带到我的身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