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世界里,“死亡”是残酷的;在艺术世界里,“死亡”是悲壮的;而在哲学的世界里,“死亡”是一个有着无限启发的“问题”。
毫无疑问,死亡是一件让人悲观的事,死亡给哲学以意义、死亡让文学免于轻浮、死亡给予人生以烦恼。我们经常听到“向死而生”这个词,既包含无奈,又含有那么几分悲壮。对于现代人而言,似乎我们除了“向死而生”、勇敢面对,没有其他什么态度可倡导的了。(除非信仰某种宗教或者“有神论”。)
这两天,我读到一本好书——《论家:个体与亲亲》。这里的“亲亲”指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亲亲”,即家庭伦理之爱,包括跨代之间的爱(如父子之爱)、同代之间的爱(如姐妹之爱)。
![](https://img.haomeiwen.com/i4115829/ca7e378d02854b2f.jpg)
作者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孙向晨,全书从“家”的本体论的角度,论述了“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现代化的当下与未来的潜在价值,尤其是对过分追求“个人主义”的补充和纠正。
“说人话”就是,现在我们越来越追求个体的权利,这是对的也是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人生的以及社会的许多风险和问题,并不是让每个人拥有权利就能解决的,我们还需要“家”,有家,个人才能生活得更好,社会也才能更好。
比如年轻人不想结婚,一方面是因为生存压力大,另一方面也与“个体意识”太强烈、家庭观念缺失有关。一些不想结婚的年轻人沉浸在个人的悲欢里,在追求个人自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样的人生实际上就是“向死而生”。
多么悲壮,多么值得让人敬佩!
然而,另一种文化和观念在这些独身年轻人那里是缺失的,就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
所谓“生生不息”,是与“向死而生”相对的一种人生轨迹。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在过年向长辈过年的时候,在你看到下一代小孩茁长成长的时候,内心有没有隐隐涌起一种令人感动的宏大叙事?也就是你的“家族史”。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自己祖辈、父辈的延续,我们身上有他们的影子;儿辈、孙辈也是我们自己的延续,他们身上有我们的基因,并且接受我们言传身教式的熏陶——这就是从“家”的角度对生死的解读。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我”会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存在。
当然,作者并不是倡导人们以“传宗接代”的目的去结婚,而是在说:彻底的个人自由并不意味着幸福,完整的人生应当还包含一种“亲亲”的自觉;在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不要忘记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关心同辈、教育晚辈,并尽量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当我们感到人生没有意义时,或许应该换个思路看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