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约定好去抓娃娃,一件很开心的事,最终被自己搞砸了,只是这次没有自责,看到自己尽力了。
商量好兑换50个币,抓不抓到都可以,这时我就有了期待,孩子很遵守约定,抓完开心回家,忘记了也可以不开心带着失望的回家。所以孩子表达还能不能再抓的时候,拒绝时我带着情绪,愤怒、担心夹杂着无力。
内心的声音是,怎么这么不知足,说话不算话,这个有什么好玩儿的,你没有判断力吗?即使再投20个还是抓不到。其实是我自己舍不得再花钱,又不想承认,所以转而去攻击孩子,给他贴各种标签,逃避自己的感受。
我不用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但我可以看见他的失望,允许他失望,也允许自己做不到。这个已经在我范围的极限了,再花钱我会压榨自己,这时会带来更大的反弹,所以我选择不压榨自己。我知道自己尽力了,暂时我只能做到这样。
孩子感受到我的情绪了,一路上我们都没有什么交流,直到电梯口才开始说话,这个过程我的情绪被看见,缓和了很多。其实源头是我对自己的不允许,我可以不满足孩子的,我也可以有情绪的,对自己负责就好。如果再有空间去看见接纳孩子的情绪更好,没有就交给他自己处理吧。
接纳做不到做不好的自己,如果再有这样的场景我可以做些什么?先看见安抚自己的情绪,然后蹲下来看着孩子:妈妈知道你没抓到有些失望,只是妈妈舍不得再花钱换币了。然后抱抱他,允许他把情绪表达出来就好。跟孩子讨论,下次遇到这种事,我们还可以怎么办?
孩子的需求和我们的需求同等重要,我们永远可以找到让彼此相对满意的办法。无需为这一次处理不好而过分自责难过,每一次都是为下一次做好的积累,晚点要跟孩子一起复盘这件事,各自表达想法,想想下次怎么做更好。
让每一次误解都变为更好相处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