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三个阶段
1、制度管“人”阶段: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首先建立企业的各类制度,达到所有员工,包括老板都按章办事的状态。这儿的制度,不只是说规章制度,还包括企业里员工在岗位上必须遵守的岗位职责,岗位工作流程,岗位工作要求等等;
企业刚刚开始创立的时候,只有几个发起人,这个时期处理问题最多的方法是,有什么事,大家碰个头,商量一下,定下来,办就是了。在这个时期,的确这样的方式解决了绝大部分问题,而且,反应快也正是对这个时期的要求;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人员不断增多,逐渐的发现,再用“碰个头商量一下就办”的方法不行了,必须依靠制度来管“人”了,企业有了这样的意识的时候,可是说逐步开始进入到制度管“人”阶段了。注意,只是说开始进入,完全达到这个阶段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制度管“人”的阶段,企业的初衷往往是想通过制度来寻求企业的管理规范,并且,希望在企业内部形成常规事情都按照相关制度、流程办事的概念,从而按照固定流程管理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可是,绝大部分企业出现的情况时,发现“特例”太多,到“特例”遇到具体处理的时候,需要“开个口子”的呼声,比比皆是,到最后解决的办法就是,“考虑到这个事情的特殊性,这次开个口子,下不为例啊”,实际上,能够下不为例吗?有了第一个“例子”,当出现第二个“特例”的时候,就说了“他那个这么办,我的这个为什么不能这样办”,好了,就又有了第二个“下部为例”了;…………,最后的结果是,制度只是停留在纸面或者挂在墙上的“文字”而已了。可以说,这是许许多多企业在这个事情都出现过的问题和困惑,是不应该实行制度管理吗?还是制度订得有问题啊?
首先,非常明确的是,制度管理的这个阶段是逾越不过去的,而且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看起来制度管理的表象是依靠一些固定的制度、规定、流程,要求员工按此办理,实际上,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是建立企业的运行规范,使每项工作更加专业化,规范化,从而减少流程之间的对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达到提高企业的效益的目的。那么这个过程,是企业必须依靠一些制度、规范进行约束员工的行为、工作程序的阶段,而且是面对企业多年已经形成的工作习惯进行挑战的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挑战也正是来源于此;而这个阶段是否能够成功更多的不是依靠员工的自觉性,而是,企业领导人(就是一把手)要有“以一贯之”的决心和恒心,这个时候是绝对要“铁手腕”的,想一想,我们自己如果改变一个习惯有多么难,何况一个企业呢?当然解决这个问题(工作习惯的转变)有许多方法,在这儿可以举一个小例子,仅供大家参考。海尔的张瑞敏,刚刚上任的时候,面临的情况就是企业的杂乱无章,必须通过建立制度来进行管理员工。于是,他制定了第一项制度,要求所有员工必须遵守,这个制度说起来非常简单,甚至有点可笑,其中一条就是要求“所有员工禁止在车间内大小便”,最后,这项规定当然执行下来了(这就是著名的海尔13条,其他诸如“不准打人骂人”、“不准哄抢公司财物”等等);紧接着,又出台了第二项制度,第三项制度,…………,最后,海尔的结果就不用多说了。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发实际上就是,运用制度管理员工的时候,必须讲究一个策略,可以先从最简单的、显而易见的事情出发,由简入繁,逐步让大家的思想和理念转变到企业希望的轨道上来。这就好比火车变轨一样,肯定是通过一个角度非常小的辅助轨道,慢慢地转移到另外一条轨道上去,甚至于为了保证运行稳定还要牺牲一下速度(这个例子与企业实施制度管理的过程非常相似);如果,直接让一个高速行驶的列车,突然“跳跃”到旁边的另外一个轨道,谁也没有这个本事;你非要这么做的后果就是,车翻人毁。
其次,是不是企业的制度管“人”运转正常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肯定不是。因为,企业的制度只是针对当时企业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内部环境的部以及当时企业的要求制定的,而企业随着不断发展,内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有可能原先的制度就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即使仍然适应形势的要求,企业对于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需要不断调整的,所以,企业的制度必须根据内外部形式的变化、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进行不断的调整、提高,再进行一个新的工作习惯的形成后,企业的内部管理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于是,企业自然而然的实现了螺旋式上升。进入了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说企业的制度“管”人阶段达到了目标。
2、员工潜能开发阶段:
可以看出来,企业在制度“管”人阶段是通过追求规范化、共性话来达到企业的高效运转,但是,不可避免的忽略了两个个问题。第一,每一个员工都是个性化的“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及每个人自身存在的巨大潜力;因此,制度“管”人阶段是以牺牲人的个性为代价换取了企业的高效运转,久而久之,自然个性与共性的冲突会凸现出来,同时,企业在牺牲了每位员工的个性的同时,也是正在浪费了极大的人力资源潜力;第二,制度“管”人阶段,只是企业业务运转的良性,而在企业组织建设方面,由于忽略了员工个性发展,组织建设是相对静态的,比如说,企业后备力量的培养并没有在制度“管”人阶段进行充分的体现,这反而使得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会受到人力资源匮乏的限制,这也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缺乏后劲的最大原因。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答案是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来讲,就是通过对于员工的个性进行分析,针对性开发员工自身所存在的巨大潜力,并与企业的各类性质的岗位进行匹配,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并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员工不断焕发出活力、原动力,从而使整个企业的运营保持充足的活力、创新力,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篇幅的关系,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不在这儿进行更多的叙述了,简单的说,人力资源开发由人才个性测评、自我潜力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最重要的学习性组织建设等内容组成。(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就人力资源开发专门写文章与大家沟通;同时,关于潜力开发是我博客的一个重点,有专门的分类,非常高兴的推荐大家关注里面的文章,并且通过评论、发纸条等形式与我交流,你们的沟通和交流是我最大的快乐)
3、文化管理阶段:
如果说企业在制度“管”人阶段是建立了企业的机体,那么,在员工潜能开发阶段就是赋予了企业的活力,到了这个阶段,企业就像一个可以永不停滞的机器一样,不断焕发着创新力,迎接着市场挑战;但是总觉得还是缺了点什么,这就是灵魂——企业的文化管理。
什么是企业的文化?
简单的说,企业文化实际是一个企业对于之所以存在和发展方向的回答,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标签,对内可以使每一个进入企业的员工都充分融合到企业中,成为“这个企业的员工”;对外,企业文化就是在每一位客户中的形象,甚至于一句话,一个符号,比如“Just do it”、“一切皆有可能”等等。所以,同时企业文化还是一种驱动力,可以:
>让员工清晰认识自己的企业,喜爱自己的企业,愿意体现自己的特色;
>让客户清晰认识企业,喜欢企业,购买我们的企业,接受企业;
企业文化管理阶段,甚至已经不能完全算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最终的目标还是通过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达到“人企合一”,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本文由“云辰投资说”发布,2017-02-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