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小,他们不懂。”这是我们成年人经常说的话,特别是面对6岁以下的孩子,我们下意识地会认为他们年龄小,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
但事实呢,大人经常发现这样的意外。比如孩子会脱口而出:“妈妈,你不要和爸爸吵架了。”我们以为孩子不懂,其实他们什么都知道。
我认识一个3岁的孩子,有一天她和妈妈一起去银行,走到银行门口就吓得哇哇大哭,弄得妈妈一脸困惑。详细询问下才知道,孩子天天和奶奶一起看电视,老人喜欢看法制节目,所以孩子知道警察的服装,警察出现就知道有危险。那天在银行,孩子看见穿着类似服装的银行保安,担心有危险,于是害怕得大哭起来,拉住妈妈不进门。
我们常常开看电视,以为孩子看不懂,实际上,孩子也许确实没看“懂”,但有他们自己的逻辑和想象。
虽然父母们已经意识到“尊重是父母需要完成的基础任务”,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经常犯规。
怎么才能做到对孩子的尊重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大事记1
尊重孩子的发展
我们需要知道孩子从0岁开始慢慢成长的过程,他们的每一个变化都融合了心理、生理、能力上的全面发展。这些发展有时快,有时慢,往往和父母预想的不同。
我们不能要求两岁的孩子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独立吃饭上厕所。
比如“分享”是很多父母愿意去强调的概念,但是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如果物权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会无法愉悦地进行分享。
这是成年人认知上的误区,总希望孩子大方、不自私,实际上却破坏了孩子“物权感”的发展。
尊重发展,主要是尊重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对孩子进行合理的要求,能够理解孩子的行为,并为孩子的能力发展提供机会。
2
尊重孩子的不同
父母要充分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也有他们的需求和决定。孩子不是我们,他们面对选择的时候,会和我们不一样。
他们的喜恶,也许恰好和我们相反。
我们这一代父母,在男孩女孩的培养上多数被植入了区别对待的概念,在自己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多少会受到性别的影响。“男孩子就应该开飞机,女孩子就应该学习舞蹈。男孩子就应该闯天下,女孩子就应该相夫教子,不要奔波。”如果孩子在职业选择上被植入了这样的概念,从性别决定的那一刻开始,职业选择就只剩下了50%的可能。
性别局限对孩子的认知产生影响,是从多大开始的呢?肯定不是 20岁,也不是10岁,而是更早。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和教育学教授迪安·库恩(Deanna Kuhn)与她的合作者给2岁半至3岁半的孩子看一个名叫“迈克”的男孩布偶和一个名叫“丽莎”的女孩布偶,然后问这些孩子:这两个布偶中的哪一个会进行诸如烹饪、缝纫、玩洋娃娃、玩卡车、玩火车、说很多的话、亲吻别人,打架及爬树等与性别有关的典型活动。几乎所有2岁半的孩子都具有一些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相关的知识。
例如,孩子们认为女孩总是会说很多话,从不打架,经常需要帮助,喜欢玩洋娃娃,喜欢帮助妈妈做饭,干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活,等等。
与此相对,孩子们认为男孩喜欢玩卡车,喜欢帮助他们的爸爸,喜欢制作东西,常常会说“我能打赢你”之类的话。
在这些2岁半至3岁半的孩子中,掌握了较多性別刻板印象知识的孩子,一般都能根据其他孩子的照片说出他们的性别。
孩子的认知来自父母的观念,父母的认知来自社会的影响。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不同,就需要看到,很多时候正是自己的认知局限了孩子。
3
尊重孩子的拒绝
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拒绝。
家庭聚会总会有很多孩子,有些孩子能玩在一起,有的孩子却愿意在旁边看书。当孩子拒绝加入集体玩耍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本来就是闲暇聚会,孩子有拒绝的权利。
很多人家里有大量孩子不爱玩的玩具,孩子们已经长期不碰,放着只是徒占空间。于是,爸妈就会把这些玩具送给朋友或者邻居。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会因此很不开心,责怪父母为什么要把玩具送给别人,哭着要求再把玩具要回来。
这时往往父母会一头雾水:这些玩具孩子明明已经不玩了,为什么不能送给别的孩子呢?其实是因为我们不懂,我们认为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却是大事。
孩子的玩具并不简单地是一辆车、一盒积木,而是承载着他们的记忆。
他和谁一起玩的,这个玩具是谁送给他的,他又用这些东西拼出过哪种自己想要的样子。成年人送走的其实不仅是玩具,而是孩子珍藏的记忆。
如果事先没有征得孩子的同意,就会让孩子感到不尊重。
尊重孩子的发展需要,要求父母了解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
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我们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能够把更大的世界呈现给孩子;
尊重拒绝,需要父母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
(以上文字选自兰海新书《兰海说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