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是鲁迅先生逝世82周年的日子,1936年10月19日,“以笔做刀枪”的鲁迅永远放下了他的笔。
2. 最近有人说,这个曾经在课本里陪伴我们多年,一双冷眼看得我们望而生畏的鲁迅先生,他的文章正在慢慢淡出我们的教科书。据媒体报道,今年开学伊始,不少老师和学生发现,新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删除了鲁迅的《阿Q正传》、《药》、《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引起了很多争议。
3. 学生时代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晦涩难懂,甚至可能一句也没有真正读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经历了人情冷暖,离合悲欢。回头再看他的文字,就会发现,每一句话,都是如此的透彻、深刻。
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豆腐西施、阿Q、假洋鬼子、孔乙己……在当下的社会依然充斥在你的身边,几乎人人可以“对号入座”,我们至今仍然没有“走出未庄”。
4. 鲁迅那些话,小时候似懂非懂,而如今回味,句句真理。
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5. 鲁迅生活于黑暗的年代,但从未放弃对世界、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就如他自己所说: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
有存在,便有希望,
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从未淡出,也将不会远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