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The Intent to Live
方法派表演的争论

方法派表演的争论

作者: 二二得井 | 来源:发表于2017-08-23 06:06 被阅读52次
“方法派的演员给观众一张照片,真正的演员给观众一幅油画。” —— Charles Laughton

​​​阅读的时候忽然发现关于方法派表演的争论很有趣,把维基相关的部分简单翻过来给小井看看。

​方法表演(method acting)是一系列训练和排练的方法【注1】,追求让演员完全融入角色,创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写实地演绎角色。这些方法基于俄国戏剧大师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由Lee Strasberg(从心理层面出发), Stella Adler(从社会学层面出发)和Sanford Meisner(从行为学层面出发)共同建立发展起来。三位殿堂级表演老师都声称自己才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的正宗继承人,笔战无数。

​我记得小井曾经看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关于表演的书。实际上这位大师的书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只有他整本书的第一卷,这一版本的书名叫做《An Actor Prepares》, 后来出版了全文的书名叫做《An Actor's Work and An Actor's Work on a Role》。英文读者常常误把着重于心理层面的第一卷当成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整个理论体系。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位表演老师,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Vakhtangov创立了“物品训练”(object exercises)的方法并且由Uta Hagen发扬光大。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们弄清楚在给定情境下,我作为这个角色会如何行动,如何感受,如何反应?与之相反的是,Vakhtangov要求演员们问自己“发生在我身上的什么事情,什么记忆能让我选择做出这个角色这样的行动?”

​最早把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带到美国的是他的学生们。其中一个学生名叫Richard Boleslavsky,他做了一系列讲座,后来集结成书出版,就是《The First Six Lessons》(1933)。Strasberg受Boleslavsky影响极深,在他的理论和训练方法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系统的心理层面是中心要素。在Strasberg的方法里,演员用自己生活里的经验来接近角色,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把这些经验称为emotional memory,而Strasberg则称之为affective memory, 翻译成中文都是情感记忆。这些包括那些让演员们情感上受到震动的事件以及当时的感受的记忆。演员回忆起这些感受并不加克制,以求做出不虚假的非强迫的反应。

​不同于排练,训练的时候,回忆生活中的真实的体会感受由此获得栩栩如生的自制情感经验,一直是方法流各门各派的核心要素。但是人们常常把方法演技等同于那些下了戏却不能出戏的演员。实际上,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早期确实尝试过也推崇过在项目拍摄或巡演过程中保持角色的身份生活,但是他并不十分成功,对结果也不是很满意。后期他修正增改了很多他早期的理论。

​许多方法派的表演老师并不同意Strasberg对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发展和诠释。

​Sanford Meisner认为Strasberg的方法太聚焦于演员的内在心理活动,他认为表演应该更多的是由外而内,而不是Strasberg推崇的由内而外。他的理论后来被称作Meisner派技巧。他主张演员应该沉浸在那一刻,关注对手戏演员。演员的自发性表演可以通过理解吃透给定情境来获得。他设计了人际关系训练来帮助他的学生们从情感上入戏,像角色一样自然地作出反应。Meisner描述的好的演技应该是“在虚构的情境里真实地生活”。

​Robert Lewis也对Strasberg做出质疑,他的书《方法——或是疯狂?》里写方法表演太强调情感训练,忽略了台词及形体训练。而后者是经典的表演训练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系统里的基础部分。他认为方法派太依赖情感,很容易造成表演过度夸张。​

​培养出马龙白兰度,Warren Beatty和罗伯特丹尼洛的Stella Adler在师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也同Strasberg分道扬镳。那个时候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也已经修改了自己原有的理论系统。她认为方法表演应该是靠想象一幕戏的给定情境来刺激情感经验,而不是从自己的生活里提取已有的情感记忆。Adler也运用生活中的相似经验来代替戏里的给定情境,但是她认为个人生活经验十分有限,光靠这个远远不够。

​现在的表演教学许多老师都会摒弃由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衍生而来的方法表演这个词,而是完整地教授原来的体系。

​Alfred Hitchcock曾经坦诚与Montgomery Clift在《I Confess》里的合作十分困难,他说:“因为你们知道,他是方法演技派”。他说跟Paul Newman在《Torn Curtain》里的合作也有许多问题。Lillian Gish曾嘲讽道:“真是荒谬,如果你必须经历过才能表演那你怎么表演死亡?”和Bertolt Brecht亲密合作过的Charles Laughton曾经争辩过:“方法派的演员给观众一张照片,真正的演员给观众一幅油画。

​——————————
​这些教表演的老师们对如何表演也是各执己见,我倒是觉得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管他什么流派,能把一场戏完成就是好的方法。Charles Laughton说得好,并不是完全的还原真实生活就是最好,照片也许真实,油画却给人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每一部电影都不同,有时候说不定需要夸张的表演,比如宋天荫生胡巴的时候;有时候也需要克制的表演,比如外表阳光的曾帅藏在内心里的自卑和伤痛。

​小井,希望你继续成长为工笔写意都擅长的好演员。
​——————————

​【注1】:这里不谈国内自创的所谓表演流派体验派和方法派,有时候还加上表现派。按国内的狭义定义只要使用了置换情感记忆设计好的动作情绪就是方法派,只要把自己想象成角色本身全身心地浸入到给定情境中使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体验派,但是单从看过的几页维基及书来说,方法派训练出的演员其实在实际表演中可能用的是体验派的表演方式,比如Strasberg的弟子Paul Newman。文中提到的三位老师的教学实际上都被归为广义的方法派,而看国内的定义里只有Strasberg是方法派的宗师。Meisner被归为自然反应流。个人觉得方法派真的应该定义为表演训练的流派,而且这个词也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形体台词动作情感记忆等整套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训练系统被广为传授,而不是局限于某个流派。

​实际上在电影拍摄中或者舞台表演时,很难界定一个演员到底用了什么样的表演流派。一个演员可能通过准备得到一个固定的最佳表达,每个镜头每次公演都给出同样的计划中的表演,但其实这套最佳表演也可能是通过想象自己成为角色浸入到给定情境中做出真实的反应来获得的。当然这只是我读了几页维基几页书的个人观点。​​​​

相关文章

  • 方法派表演的争论

    ​​​阅读的时候忽然发现关于方法派表演的争论很有趣,把维基相关的部分简单翻过来给小井看看。 ​方法表演(metho...

  • 罗伯特德尼罗在出租车里的演技

    表演方法有许多种,自马龙白兰度之后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把方法派彻底发扬了光大。什么是方法派,当事人根本不告诉你...

  • 能否写出生动鲜活的角色,取决于能否雕琢好细节,使该角色带有鲜明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是由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又称“方法派表演”。 假设大家都是戏剧演员,拿到...

  • 使人信服你的十二大原则(2018-10-20)

    原则 1:赢得争论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避免争论 普天之下,赢得争论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避免争论。请把争论视同响...

  • 人性的弱点笔记10

    争论永无赢家,赢得争论的方法只有一个,买就是避免争论

  • 爱情需要仪式感

    最近时常想起那天午后和爸爸的争论,嫂子及姑姑是一派,爸爸和哥哥是一派,争论是否男人改在节日的时候给老婆买礼...

  • 2022-10-27

    赢得争论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避免争论。

  • 诸神的黄昏:比特币与银行之战

    引语:这次争论,表面上看是比特币激进派和比特币保守派的争论,实际上是以大银行为首的传统金融机构对比特币的攻击,和比...

  • 从经济学看区块链

    经济学一直以来在自由市场派和计划经济派之间争论摇摆,争论要点是供和需之间的是否需要干预,如何让经济能协调发展。这个...

  • 甘肃秦腔的“活化石”

    ——秦腔郗派表演艺术家展学昌演出观后感 文/罗汉 周末有幸观看到秦腔郗派正宗表演艺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方法派表演的争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gr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