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的教育要反内卷?
一个人的高情商,不在乎你懂得多少,而在于能够感应自己在环境中的角色,并且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个环境包括:家庭,公司,学校等等任何人机关系中。
既不逾越属于他人范围,也不任由他人践踏自己的范围。
所以女人们要有真正的界限感,是能清晰的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好像心里有一道屏障,我不会贸然闯入他人的地盘,也不会稀里糊涂的让别人进入自己的领地,角色定位很重要。
从心理层面,界限是对于自己与他人为不同个体的认知,因为这种的不同感,所以每个人是具有独特且独立的身份,而且在这份界限感之上,我们会明白哪些该做哪些又不该做。
在现代社会,越是开放自由的年代,越需要我们去固守心中的尺度,越需要我们去保持精神的审慎,越需要我们去注意行为的准则。
一个人找不到界限感的前提,更不要说什么是界限感。
首先是要有: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另外就是:能习惯任何人的忽冷忽热,也能接受任何人的渐行渐远。
比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同伴关系”。主要指的是同龄儿童在交往过程建立和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儿童不仅要面对合作和竞争,还要处理敌意和专横。
对于成人很容易处理,但是儿童很困难。培养孩子的自由意识,然后才有边界意识。
我们承认要将孩子从压抑弥漫的竞争氛围,回到追求自由的快乐学堂,虽最终敌不过升学的现实,to be different, dare to be different,但正因为快乐学堂的经历,天天现在踏上了美好人生之路。
作为一名老师,家长,父母,等等,我们对这种现状也思考很久,从以前学生必须完成规定任务,到现在尊重学生喜好。孩子没学习动力的原因很多,尊重孩子的成长步伐,设置边界和责任,不越俎代庖,让孩子自己活明白比什么都好。
对下一代的教育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怎么才能驱动小时候的自己内力;再来是了解另一半,知道怎么驱动另一半,最后要了解小孩。因为小孩是一半的自己,一半的另一半揉和起来的。最后了解孩子,是因为揉和后孩子有自己生长的方向。了解后才能引导。
遇到一个老师,他教育自己孩子就是陪玩,小学三年级之前,孩子成绩倒数,他从不在意,就是各种玩,被班主任骂成二百五家长,后来孩子四年级以后成绩慢慢上升,初中时中上水平,高中成绩越来越好,关键是孩子特别自律。似乎该玩的都玩够了,学习是他当下的自主选择。
学习,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过程,这个过程本就不可能快乐。开始“反内卷”,找出自己的内心界限,希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734574/87472af9315b3063.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