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一六四:消化

《传习录》一六四:消化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12-10 19:56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一六四:消化

    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原静所以致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

    你来信说:“程颢先生讲‘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算是‘明得尽’?怎样才能‘便浑化’呢?”

    “良知”本来就是光明美好的。天资不够好的人,天生瑕疵多,被遮蔽得也厚,“良知”不容易显现出光明来。而天资好的人,天生瑕疵少,没有那么多遮蔽,稍微下一点“致知”的功夫,“良知”便自然澄澈光明。那一点点的瑕疵就像热水中飘进的雪花,如何能形成障蔽呢?这道理本来不难懂,原静你之所以对此会产生疑问,想必是因为对“明”字还没有完全明了,其间也有你过于想速求的原因。以前我们曾经当面讨论过“明善”的含义,“明则诚矣”——明善就是诚身,并不像后世儒者所解读的“明善”那样浅薄。

    先前,王阳明和陆澄之间,就“明善是诚身的功夫”,展开过讨论。明了什么是善,明了善的益处能够帮助我们实实在在地身体力行善。颜回之所以被孔子多次盛赞为“好学者”,是因为颜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颜回之所以“拳拳服膺弗失之矣”,是因为他真正明了所得之善,明了所得之善的价值。就像一个人捡到一块石头时如获至宝一般。一定是他懂那块石头,看到了那块石头的价值。

    陆澄之所以在这里提出对程颢所讲的“‘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疑问,根本上是因为他没有真正体会到“明善”的价值。对王阳明所讲的“明善是诚身的功夫”没有真正消化。

    关于消化,有个有趣的常识——“原汤化原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煮食物的水,有助于帮助人消化所煮的食物。这个常识很有趣,人为什么希望“化原食”,说到底是因为吃多了,身体吃不消,原本正常的消化功能出了问题。这个时候,不管吃什么,身体都是抗拒的。只有原本用来煮腹中食物的所谓“原汤”,与腹中食物属性相近,更容易为身体所接受。在饱食者的身体看来,“原汤”好像不是什么外来“物种”,而是体内原本有的“原食”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原汤”很轻易的便叩开了本已产生抗拒的身体的大门,进入到身体之后,“原汤”的助消化本质启动后,自然也就“药到病除”了。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消化”,它简直就是一门艺术。

    修道的人看佛家弟子,最刻薄的说法是,修到最后还是无法完全消化——因为佛到最后也会留下几颗“舍利子”——在修道者看来,舍利子就是佛家修行者没有消化掉的“渣滓”。

    今天,我们讲“食古不化”,讲“书袋子”,说到底就是书读了不少却没怎么消化的人。陆澄并不是一般的读书人,之所以不消化,说到底,是因为贪求的太多,用心领悟的太少,切身实践的太少。

    王阳明讲“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是教后世学者,先着手改善自己的消化能力,消化能力无敌了,再去大快朵颐也不迟。否则的话,早晚落下个“消化不良”的毛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一六四:消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jp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