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复习网课期间学过的古诗,我开始训练学生的朗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感。朗读的三个层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我首先要求大声朗读,但总有孩子不敢张嘴,不敢出声,几番鼓励之后,终于发出声音,节奏和情感又没了。无奈之下,我开始一句一句地教,先范读,给孩子们灌耳音,然后领读,带他们找感觉,最后让孩子们大声诵读。虽然很费劲,但终于也有起色了。然后我又借助了手势和表情指导朗读,终于把孩子们引进门,使他们的朗读有了明显的进步。发现这种方法挺实用的,所以就决定一直沿用下去,且愿意把它分享给更多的语文人。
语文老师都应该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法,只有把文章读进去,才能把文章的内涵读出来。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课堂上的读课文是机械重复甚至无效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表现在朗读教学缺少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平心而论,能给学生示范朗读的老师并不多,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语文老师更少,这两种老师的缺失导致了朗读教学的低效。
指导学生朗读《春》的时候,为帮助学生把握节奏和停连,我一段一段地读,每读一句,就要求画出节奏,标出重音,用不同符号标注需要停顿、连读、重读、轻读的内容,然后一遍又一遍给孩子们示范朗读,引导孩子们体会不同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语速和语调,例如描写春风的一段,起先引用诗句,借助比喻句描写春风的温暖、柔和,就要读的舒缓柔和,但后面通过鸟儿的欢唱描写风的和悦时,就要读的欢快跳跃,用稍快的语调传递鸟儿的欢乐。又如描写春雨的段落,要读出静谧、柔和、安宁的美感,而迎春图则要读的愉悦欢快,节奏明显加快。因为示范到位,指导得法,学生很快读出了抑扬顿挫、舒缓有度的感觉。
教读《古代诗歌四首》的时候,我把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和诗人的写作背景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背景下的诗人传情达意的基调。于是,曹操的《观沧海》要读的豪迈大气,李白的《闻王昌龄……此寄》要读的低沉伤感,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要读出开阔秀丽的美感,也要读出伤而不悲的乡愁,而《天净沙秋思》则要极力传递凄凉和伤感的愁思。除了注意停连和中音外,我还尝试了用手势法教读诗歌。例如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候,我把双手手掌向上从胸前自然打开,让学生体会开阔的感觉,然后又把手笔直的从下向上抬起,帮助学生体会船帆高高挂起的顺风状态。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时候,前半句,我的语气一句比一句低沉,首势也一下比一下底, 而读后半句的时候,语气一句比一句上扬,手势也随着往上扬,伤感凄凉的感觉和静谧温馨的画面自然有了区分。学生们跟着我的手势一起一伏地诵读,很快就投入其中,找到了读诗的感觉。
除此之外,我还尝试了表情朗读法,因为疫情,我们都带着口罩上课,当我需要让孩子们体会表情朗读的时候,我就摘下口罩,让孩子们一边听我读诗,一边观察我面部表情的变化。读“枯藤老树昏鸦”的时候,我的表情是沉重的,伤感的,而在读小桥流水人家的时候,因为要传递一种恬静温馨的画面。我的表情有了一丝微笑,但也只是淡淡的,还隐隐透露出游子的一丝伤感。孩子们静静地听着,认真的看着。很快就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当我要求学生读的时候,他们就不用我再多说,自然读出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
一周下来,我感觉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悟性好的孩子一点就通,很快就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只要孩子们学会了朗读。能够借助朗读传递作者内心的情感,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就会自然提高了。事实证明,朗读教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和示范。只要把这两点做好了,就能够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朗朗书声,帮助我们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