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双城生活的概念大多来自于自媒,如今网络发达,别说是这个有着一定数量的老人生活状况,就连犄角旮旯的一些事情,无论大小也都被猎奇赚流量的主播拿来为己所用,否则也不会有老少恋、弑母杀妻、围堵明星、耗时耗钱的明玩暗赌等负面烂闻充斥侵害网络市场。那些被大多数人不齿的事情弥漫在自由发散的虚拟空间里,让一些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和无聊打发时间的闲散人,在不知不觉中肆意浪费着时间青春还有金钱,最后落上一个神经衰弱,腰椎颈椎病也不足为奇。
还是回到想要说的话题上:我从自媒上了解到的“双城生活”最早是老年人的“飞”一族,这些人大多生活条件优渥,年轻工作的时候一般生活在北方,但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干燥,退休后的老年人想到温暖或者四季如春的城市避过冬季的严寒,去那些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城市过自己想要的惬意生活,无可厚非。
曾几何时在宜居城市或海边买房的老人趋之若鹜,旅游舒适城市一时房价飙升,交易火爆,不说是否成为某种引导消费的噱头,最少拉动了当地的X产消费,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不俗贡献。这样也就形成了所谓“候鸟”的双城生活。
今天我这里要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双城生活”,它就是不少退休老人(五六十年代人)年轻时正赶上响应号召“只Sheng一个好”的风潮,如今孩子有去了大城市工作生活,也大部分结婚生子,而父母出于帮助孩子减负(照看下一代)就会舍家抛舍地随儿女而动,尽管他们拿着退休金要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地亦有诸多不便,但从家庭大局出发,也只有自主地选择踏上北上或南下的征程,在已经精力逐年递减的情况下再次奔赴另一个全新角色的“战场”。
人的一生可以说在不断地适应各种变化,包括年龄、工作、地域、角色等,我就眼见着小区一些退休的老人,跟着儿女转战到自己并不熟悉的城市,去过一种有耐无奈的“全新”生活,他们大多担负着家庭后勤角色,看娃、做饭、收拾家、娃稍大一点的还要担负接送和陪伴早教或上特长班的孩童,从退休前的看点打卡上班变换成戴牌接送孩子,太不容易了,还要把原先固化在脑子里的教育理念替换成和现代能接轨的那种,要说人一辈子要活到老学到老呢。
有熟悉的两对夫妻,先后去了孩子所在的城市,他们平时生活中一些小事也需要重新熟悉:比如坐地铁刷卡,学听懂地方话、与当地爷爷奶奶辈的人交流带娃心得等等,他们感叹在异乡能保留一点老习惯的就是,在家里做一口爱吃的老家饭,以解思念老窝之情。
我觉得老人们如若自觉又愿意对自己的变换持乐观态度那是最好,不是说好情绪能带来好心情,又能疗愈不快吗?如若大家在一起生活,适应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形成郁闷心理,那就不要勉强,能帮多少能多少,转换一种方式(看看能在经济上资助一些也可以),当然这是自己的一孔之见,不一定适合诸多个体情况。
在此我祝愿老人们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健康第一,“双城”能协调好那就应该属于智慧全能了,按照咱简书习惯,必须点赞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