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历来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湖广”指的是现在湖南、湖北两省。元朝末年,“湖广”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厮杀拉踞的主要战场,社会动荡使人口锐减。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于洪武年间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南、湖北,一时间赣江北上的移民船只一艘接着一艘,陆路上拖家带口的也是络绎不绝。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正是在这段时间,郭子仪后裔第二十五世孙郭保一、郭保二兄弟二人也参加了移民大军,举家从江西吉安府迁居湖北兴国州长滩水磨头,随后,郭保一、郭保二兄弟二人之子华一、华二、华三、华四、华五、华六、华七后又迁居兴国州望夫山(今阳新龙港大桥铺村)、大陂头紫荆山(今阳新龙港郭家垅村)等地。自华六公迁至大桥铺村落户焦滩梁头庄,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大桥铺村头枕青山(望夫山),脚踏玉带(雉河),坐落于幕阜山脉的支脉,四面环山,东西长而南北窄,形成一个聚宝盆之状。望夫山与雉河互相辉映,雉河贯穿整个村庄,这里地势为双龙盘踞之地,望夫山如一条山龙由东向西节节登高,雉河如一条水龙由西向东奔流而下。俗话说:山上龙神不下水,水里龙神不上山,以不变应万变。
望夫山山脚为大桥铺村后山,望夫山由此向西延伸二三里,有一处山头形似蜡烛,有冲天之势,山里古木参天、林深叶茂、郁郁葱葱,名曰:尹家山。山下是雉河,河水东行而下在此处转弯,水流变缓,冲刷出一个深潭,名曰:龙潭,传说是水龙的栖息之所。河水从上水口经龙潭入下水口,形成一个九曲回肠之势,水流平缓而悠长。此处地势为天门开,地户闭,即水来之处为天门,水去之处为地户,天门宜宽大,地户宜收闭、遮挡。风水学上说:入山观水口,登穴观明堂。龙潭水口和尹家山冲天蜡烛之势形成一个绝佳的宝地,此山虽从地理位置上讲,更靠近郭氏居住的地方,还和郭氏的望夫山相连,属于同一座山脉。但却是雉河对面尹氏家族的墓地,尹氏祖先都长眠于此,庇佑后世。
今天我所要讲述的,就是这尹家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与我一位祖上有关,他字奉贤,自幼习武,有一身高超武艺,智商也过人,族中的大小事务都能处理妥当,威望极高。世人称他奉贤公,当时人也多称他为“奉老”。
一直以来,梁头庄人沿雉河而居,背靠连绵起伏的幕阜山脉。这些低矮的山峦因为特殊的地质地貌,导致在这里多次栽花种树,皆无所获。倒是野草荆棘,长得逍遥自在。
奉贤公生活的那个时代,尚处于清朝时期。村里人烧火做饭,都得依靠砍伐而来的柴火。可是,因为梁头庄背靠的山峦柴火稀缺,所以给村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于是,大家思量着怎样改变现状。
一天傍晚,奉贤公召集了一帮身强力壮的青年后生,对他们说道:“目前我们庄子的情况大家都很清楚,急需解决的是柴火的问题,大家觉得呢?”
众人点头示意。其中一青年问道:“奉老可有解决的法子?”
“弄一座山其实是很容易的,只是,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吃点亏。”
“奉老,您就说吧,需要我们大伙儿做些什么?”另一个青年回道。
“你们可知道龙潭附近的尹家山?”
“这个知道。奉老的意思是?”
“在此之前,有一日我去那尹家山山脚游逛,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一游方道人。他对我说,这尹家山乃是仙山福地。我问他作何解,他说这座山山体挺拔,气势雄浑,山中奇石众多,茂林修竹俱备,与邻山之间又有一谷地,便于藏风纳气。风水学中有云,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恰好这尹家山前,雉河在此形成水潭,潭中鲤鱼数尾,有年年吉庆有余之意。看来,祖辈传言此山是风水宝地,果真没错。”
“这等宝地,在我们梁头庄地界,本该属于我们所有!”众人心中不平。
“这山除了风水极佳,关键是柴火也是长得繁茂啊。只是我们向来和尹家无冤无仇,此等做法对尹家不义。”
“但对郭氏族人来说是功在千秋之事啊。”
“好!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我倒是有一计,可以将它夺过来。大家依计行事便可。”
大家听罢,顿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当天晚上,奉贤公便带领众人,拿着铁锹,扛着锄头,去了尹家山。他们趁着夜色,把墓碑全部挖出,将它们沉于龙潭潭底。全部处理完毕之时,东方的天空已经出现了鱼肚白。
事情很快被河对岸的尹家人知道了。对于霸道的奉贤公,他们早有耳闻。如今,欺负到自己头上,还是难咽这口气的。于是,就一纸状书把奉贤公等人状告到当时任兴国州(今阳新县)知州的高知州那里。
高知州带领衙役先去了尹家,听尹家人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第二天一大早,太阳也跑出来凑热闹。高知州带人从尹家搬了一张桌子,来到尹家山脚下,准备在山脚下开堂审案。一切安排妥当,他便差人前去喊奉贤公到自己面前问话。结果,高知州派去的人去了几次怎么也没见到奉贤公的影子。知州恼怒非常,便亲自前往会他。
奉贤公见知州亲自来了,于是伸了伸懒腰,揉了揉眼睛,假装刚睡醒的样子。接着,他看了一眼早晨的太阳,而后斜视着高知州说道:“草民竟不知那畜生的老高,起得稍晚,请勿降罪!”
高知州一听,奉贤公这是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于是,一时官态尽失,飞身一脚踹了过去。
说时迟那时快,奉贤公毕竟是练家子。只见他一闪身,并顺手抓住高知州踹过来的腿,猛地用力将他的靴子拽了下来。原来奉贤公早已得知这高知州有一习惯,大夏天穿着长靴,因为太热,所以经常不穿袜子。奉贤公见此便厉声喝道:“老高老高,你赤脚穿靴,这是对圣上的大不敬,你该当何罪?”
高知州被吓出一身冷汗,一时竟不知怎么应答。没想到落下这致命的把柄,心中不悦,又不好发作,只好悻悻离去。
高知州回到尹家,让尹家人去把桌子搬回来。尹家人哪里肯服气,纷纷央求知州再审此案,替他们做主。怎奈高知州回道:“今日连本知州都斗不过他,这官司不用再打。这座山输掉算了,还是去把桌子搬回吧!”
尹家人十分无奈,只好认栽。他们派几个人来到尹家山下。而在此之前,奉贤公暗地里让一个读书娃拿毛笔在桌肚写上一个“郭”字,而后点燃蜡烛,将“郭”字烟熏一番。
尹家人正要将桌子搬走,只见奉贤公猛地拍了一下桌子:“且慢!你们还敢到我们梁头庄搬我们的桌子?”
尹家一青年说道:“这明明是我们早上刚从尹家搬来的桌子,什么时候成你们的了?”
“不准搬走!我说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奉贤公厉声呵斥。
尹家那几人无奈,只好再次把知州请来主持公道。
高知州问他们,桌子上是否有什么印记。他们一个个都答不上来。于是又问奉贤公:“你说桌子是你们的,那又如何证明?”
梁头庄几个青年将桌子翻转过来,桌上一个大写的“郭”字非常醒目,颜色有些陈旧,不像是刚写上去的样子。
尹家人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回去的路上,尹家人对知州说道:“大人,难道我们的桌子就只能这样丢了?”
“唉!你说你们一座山都丢了,还在乎多丢一张桌子吗?此人是个狠角色,以后尽量躲着他点儿。”
奉贤公把尹家山夺来之后,因其地势险要,直插云霄,置身山顶,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便将其更名为“冲天蜡烛”。
... ...
世人对奉贤公的做法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冲天蜡烛”如今早已是国家的财产,也是这一方黎明的财产。现如今,村民的燃料早已发生了改变,那座山周边倒成了采石的绝佳之地,去年的国道照明工程也得益于此。
而此山由来的故事,也将一代代延续下去,和这一方黎民的福报一样,必将生生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