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们年级的上升,纸笔测试的考验也越来越大,大家对于考试成绩的关注也越来越高。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的确,我们发现,只要是会读书的孩子,各学科成绩都不会太差,为什么?他们审题、思考、表达的能力都比较突出,我还想特别提出一点,以上几个能力均包涵着它们的敏捷性,不少孩子不是不会,而是运用的速度跟不上,导致答题时反应不过来,答不上或考虑不成熟而潦草应付一通。
不少家长疑惑,孩子从小读的书不少,甚至比考高分的那位同学还多,可为什么语文成绩上不去,其他学科也不见好呢?这很有可能是没有养成读书批注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从大量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阅读智慧,为的就是使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啊!聪明人不要轻易放弃好的经验做法,而花过多的时间自己摸爬滚打,看不到效果,还会逐渐丧失读书的信心。读了跟没读一样,谈到收获,什么也答不上来,时间长了,就有一种在做“无用功”的感受。当然,我们不否认读书“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但是,长期如此“无痕”,孩子们就如同在种一棵本以为会开花,却迟迟等不到花开的树,那种失落感是会降低他们对待学习的兴趣的。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应该经常“可视化”,才能形成积极正向的循环。一旦孩子会学习、看见学习的成果,就会爱上学习,这时候,你想让他们停下,他们都刹不住车,爱学习的天使宝宝自然就养成了。
那么,借由阅读批注,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提升思考表达的能力,还顺便提高纸笔测试的水平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与语文课本的单元训练点结合。比如,你在本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读上(P109右下角)就能看到本单元训练点: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再看《故事二则》中的默读提示: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故事。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阅读中思考哪些词句推动着故事的发展,画出来。比如《扁鹊治病》中的“有一天、过了十天、十天后、又过了十天、五天之后”等,只要将这些关键词句画出来,那么复述故事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抓手,按着这些词句的顺序牵起相关的内容来复述,就简单多了。因此,课文学习务必要跟着单元训练点、课后题的引导来练习批注,这是非常有效的阅读训练。
2.在课外阅读中批注。我们的主题学习丛书是非常好的阅读批注材料,不管是人文主题还是语文训练要素都是紧紧结合我们的部编版教材,每篇文章都从儿童训练的角度提出阅读思考,引导孩子进行阅读批注。此外,我们每月还有班级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根据近期的语文训练点,也可以在共读活动中进行批注指导。比如,我们前段时间课内训练的“感受人物形象”,在读课外书《爱的教育》时,就重点练习了批注感受到的人物形象。这样的课内得法,课外运用,便强化了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思考感受和动笔批注的能力。
3.学生习作互批。记得在学生二年级实施流动日记的时候,当天写日记的同学要阅读前一天同学写的日记并做批注,当时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批注的角度和内容也比较有限的。而四年级上册(本学期)安排了专门的阅读策略单元学习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注(如疑惑、写法、感受、启发之处),既为孩子们的阅读批注做了系统的方法总结,也为学生间的习作互批做了更好的铺垫。
其实,我们各单元的习作要求便是批注的主要角度,如果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要求来批注同学的作品,既是在训练阅读批注,又在对照标准巩固写好作文的具体要求,将读和写进行更紧密的融通。
若是孩子们和家长都读到此文,我们之间有意识的相互合作,语文水平岂有不升之理?你说呢?
动起笔墨,主动读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