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和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究其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压力增大,家庭教育时间减少,传统家庭结构、婚姻家庭观念相较以前,更是有了深刻的变革,家庭功能弱化、家教工作缺位、家风文化断层等问题日益突出。
产生的结果就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性已经不再是大多父母教育、家庭教育思考的问题了,而成为老师教育、学校教育要关注的。
注: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亚里士多德的原话:“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埃隆·马斯克的原话:“把一切归结于事务的基本本质,然后从此处开始推理,这不同于类比推理——即照搬别人的做法然后稍加改动。”
一句话概括,第一性原理就是回到事物的本质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类比。通俗点说,就是不用参照现成的经验,而是从源头开始思考。
教育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好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睿智的父母之爱》。书名虽然是落在“父母之爱”,但书中的内容同时包含对教师、对学校教育的建议,还有对婚前青年男女的忠告。
下面就“父母之爱”这方面内容,我来谈一谈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第一部分:家长教育学
1 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为人父母者的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
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之前的想法一直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一件为自己好、为孩子好、为家庭好、为社会好的事情,所以是一个人应该做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却不曾清晰明朗到这样的高度。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就此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赋予另一个人生命的同时,也意味着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产生了一份责任,这份责任就是给社会送去一个真正的公民。
孟子曾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 注重精神力量的感染力
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精神力量是指“爱”。他认为爱是人类最伟大的财富。有了爱,就有了教育手段。
这份爱的精神力量首先就是源于父母真挚的爱情。一个幼小的孩子会从父亲怎样对待母亲,母亲怎样对待父亲开始去认识世界,形成自己最初的善恶观念。
爱情的教育力量,就在于爱情是人对人的一种美好的义务。爱情意味着用心灵去感知人的哪怕最细小的精神需要。这种用心灵感知人的能力,不是可以用语言传达的,它只能通过父母的榜样展现给孩子。
这份爱的精神力量其次就是——以父母爱情为核心进而形成细腻真诚、积极明朗的家庭人际关系。一个充满爱、有着良好氛围的家庭,就是培养孩子思想和道德成长的最好的学校。孩子将在这个温馨的学校里学会分享和关心,学会思考和行动,学会勤劳和奋进,学会责任和担当,学会感恩和付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最具有教育力量的精神财富,是家人间的相互关心和尊重。
3 注重行为教育的带动力
说到这一点,我不得不提到纪录片《镜子》——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这个片子对我个人而言就是一面镜子!每一个人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自己,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你能回答我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包括我的个性,你搞清楚了以后,如果你当父亲、当母亲你会做得更加自然、从容和成功!”导演范永东也是一位父亲,他通过这面“镜子”看清了自己,看清了父母,与父亲断绝关系是他叛逆的极致,但是在《镜子》两年的拍摄和制作中,他终于打开了心结。
这部纪录片引起极大反响。人大附中校长看后一语惊人: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俞敏洪更是说到:中国家长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错的!教育孩子要先教育家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中就特别提到了家长的行为教育,类似中国古话“身教胜于言传”。而要想让行为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就必须坚持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父母的自我教育是影响子女的强有力手段。
就其本性来说,儿童对幸福的理解是自私的。在他们眼里,长辈为他们创造快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他们亲身体验到劳动和汗水是他欢乐生活的最重要源泉之前,他们会一直认为母亲和父亲只是为了他们而活着。而这种切身体验永远不会自发产生,它需要成人的启发。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
家庭是用永不间断的爱情劳动建造起来的。
托尔斯泰:
体察别人的困难和需要就是在教育自我,这是最好最直观的榜样。
一个家庭如果在幼小孩子的眼里,年轻的父亲总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妻子,妻子的忙碌和操劳渐渐变成他的忙碌和操劳,那么,这个家庭就成了对孩子进行情感和道德教育的学校。谁也没有特意去教,但是父亲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培养了孩子们勤劳、善良、热情、细心的品质。
上一点说到精神力量的重大作用,要想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就离不开父母通过自我教育来不断赋予这个家庭以“爱”。所以父母的自我教育首先就在于爱情教育,以对伴侣的爱情之爱为核心,进一步扩大到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爱。
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首先自己得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第二部分:睿智父母之怎样使用父母的权威?
1 讲清道理和要求听话结合起来
在中国的教育里,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很多时候都要求孩子“听话”“服从”,这样才是一个乖宝宝,才是一个好孩子。
在教育中,这个过程的确不可缺少,因为一个孩子必须先养成听话的习惯,然后这种习惯反映在他的意识里,他才会慢慢明白听话的道理。如果对孩子的任性行为不加制止,他就会逐渐养成胡作非为的习惯,久而久之变得理所当然。
但在孩子懂事之后,为了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最好还是给他讲清道理,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和服从。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是,要求孩子听话和服从,父母的这个要求必须是“合理”的,而不是“强横”的。
2 父母的教育意见要保持一致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必须站在同样的立场上而不发生争执,如果爷爷奶奶辈儿的参与孩子的教育,同样如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应保持教育意见的一致性。
别说两代人,即使夫妻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常常发生分歧。但这个分歧一定不能表现在孩子面前,要不提前商量统一意见,要不事后定论之后再教育孩子。
在孩子面前产生争执,一方面孩子可能会自我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另一方面可能谁的也不听。不管哪种,家长的权威和对孩子的教育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3 多说“应该”,少用“不能”
这一点应该挺好理解,多和孩子说“你应该勇敢”,而不是“你不能哭泣”。这样是为了防止孩子积累太多的消极经验。
但做到真的很难。我在2016年后半年产后的那段时间里,我就曾读完这本书,就曾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孩子现在三岁,我经常说的却依然是“你不要把你的玩具放的乱糟糟的”,“你不能吃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
父母的权利主要体现在鼓励、指导和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而不是经常的制止和纠正。
根据我个人的经历,这一点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4 关注内心而非简单粗暴
父母在应用自己的家长权威时应该非常谨慎,多去了解孩子的内心,多去摸索自己的权利边界。
把握好自己的权利边界,不要随意越界去贸然地简单粗暴地干涉孩子的内心。对孩子的粗暴型干涉越少,孩子的秘密也会越少,他们对待父母也会越坦诚,甚至不管以后长得多大,也不会和父母疏远。
今天的文章,我个人整理出来的这部分内容,可能适用于小孩子的更多一些,毕竟我是一个3岁小男孩的妈妈。
文章开头就说过这本书中还有其他内容,他适合初为人父人母的读者看,也适合准备结婚的青年读者看,也适合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看。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给儿子的信”“给女儿的信”中,一共选取了苏霍姆林斯基对自己儿女的三十一封信,内容涉及劳动与付出、思考与行动、平庸与不凡、兴趣与坚持、志向与信仰、流行与艺术、大学与读书、约束与自由、恋爱与择偶,更有教育儿子夫妻如何相处,怎样对待母亲和女性,怎样利用时间等。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我在此不再详细解读,不过欢迎大家随时留言进行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