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杂谈中医学习

杂谈中医学习

作者: ALiSatisfy | 来源:发表于2019-08-03 19:29 被阅读0次

    缘起罗博士

           一直以来都觉得中医是很玄很枯燥的东西。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关于中医育儿的文章,是一位中医博士罗大伦罗博士写的,觉得通俗易懂,很有趣,连续看了一些罗博士的文章后,逐渐对中医产了生兴趣,于是就报名了一个中医学习的网络课以及买了些白话文(文言文基础不好)的书来学习。

    目的

           有同事知道我在学习中医,就调侃我说我是个“斜杠青年”,多了一个赚钱的技能。我学习中医的初衷当然不是为了发财,自学中医,也不可能有那个能力和条件去行医,平时可以处理一些小毛小病就算是阿弥陀佛了。学中医的目的更多的因为喜欢,喜欢它的文化、思维;还有就是学习中医常识,学学人体的基础经络,学学基本疾病的处理,保健知识和一定的预防保健知识,平时可以及时的了解自身及家人的身体状况,及时干预。

            打个比方,家里孩子打喷嚏流轻鼻涕咳嗽了,原本是轻微的受寒,只需要解表散寒,食疗即可,而你却用了化学药物来压制这些症状,看似好了,但是寒气还在身体里,而且还入里了。每次小感冒都不好好把所受的寒气排除掉,寒气一次次的被积压在体内,造成日后反复感冒,体质越来越差。

          认识一个“孩子”(现在已经初中毕业),以前小的经常感冒发烧,孩子比较皮,不吃药,父母就带他去打点滴,经常如此,体质相当不好,现在也时不是的感冒咳嗽。我女儿之前有一次咳嗽了比较重,之前也不懂,去看医生,吃了几天的药,做了几天的雾化也没见得好,那次之后,身体比以前更差了。  邻居家的孩子,4周岁左右,平时很不爱吃饭,有一天晚上突然吃得很多,她父母很高兴,觉得吃多一点好,但是呢,第二天早上发起了高烧,直接带去医院吃退烧药、抗生素,其实积食引起的发烧,中医手段应该是比较好处理的。    

        前些天,我女儿跟我着我姐晚上出去兜风,第二天早上发高烧(39),无汗,精神尚可,大概看了舌像,就先给她艾灸大椎和风门,半个小时后,体温升到了39.5,半小时后体温39.2,隧让吃了防风通圣丸,多喝水。当时心理也没底,想说再不行就只能找大夫了,后来汗慢慢的发出来,下午的时候已经正常了。

    聊聊伪养生

        办公室有个同事经常把“健康最重要”这句话挂嘴边,是的,健康很重要,在这个万民皆重视健康的情况下,市场上很也多打着中医的养生的旗号赚着黑心钱,比如

       红豆薏仁粉, 现在很多的因素(生活习惯,环境等)导致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湿气,于是,红豆薏仁粉横空出世,说可以通治一身湿气,购物网站上销量居高不下。先不说药材的真假性,即使药材都是道地药材,红豆薏仁的组合本身就偏凉,不但湿气不会去掉,时间久了,阳气也伤害了很多,特别是女性。其实轻度的湿气只需要适当的运动加合理的饮食调整,慢慢的都能调整过来。湿气重的建议去中医调理了。

        冬病夏治三伏贴:“冬病”,就是由于气虚、阳虚而在冬天加重或诱发的疾病。比如咽炎、肺结核、哮喘、风湿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胃肠疾病等等。但是呢,现在这些贴三伏贴的机构,一来随意扩大适应症;二来贴三伏贴的一多,机构的人手可能不足,找一些专业度不高的人帮忙可能性比较大;三是贴后发水疱的效果比较好,但大夫怕出事,宁可治不好,也不愿意冒险发水疱,效果可想而知。三伏贴:真名应该叫天灸,中医灸法之一,和艾灸是同一层次,灸法用于治病是不需要拘泥于时间。如果不适合灸,三伏天去也没用。《伤寒论》里有句话:微数之脉,甚不可灸,大概意思是脉象很细很弱或者跳得很快的人是不能灸的。

    附: 秋季养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里讲: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百合、银耳、梨、山药、柿子这一类甘润之品,以及清补的药粥,如大枣银耳粥——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少吃辛辣的,适当多吃一些酸性食物。为了应顺天地自然,养生者应当早睡早起。在精神行为上要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使肺气清降,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侵害。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完谷不化的腹泻) ,奉藏者少 (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谈中医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tj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