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我们的爱情结晶,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更是我们的未来。
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无可厚非。
可是,老人是已经为我们付出了全部,已经把他们最好的都给了我们。
我们同样也不能忽略了他们。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50303/101084ab81bad883.jpg)
我们的老一辈是生活在祖国相对贫匮的年代,他们的童年几乎没有玩具和游戏,有的只有上学和劳动。
甚至大多数人可能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他们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剩下的就是劳动了。
我妈就是其中一个,念完小学二年级后便辍学回家,在家里帮忙干农活。
那时正值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正处于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静下心来学习,似乎成了每一个孩子最奢侈的事情。
我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小时后每每贪玩,不认真写作业的时候,我妈总会唠叨我,说她们小时后想静下来认真学习,都不可能,而我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却不懂得珍惜。
我妈说她们每天放学后,回到家里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忙干农活。
等忙完农活回到家后,天已经黑了,还要帮着家里做家务,直到吃了晚饭才有一点写作业的时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50303/3db2013ab8967973.jpg)
后来虽然改革开放了,但毕竟是刚刚起步,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依然相对落后。
而我们的父辈大多是在条件比较恶劣的环境下成长的,所以也大多没有什么文化。
他们只能用那双早已被摧残的粗糙不堪的手,靠着干苦力活来建设新中国,来扛起家庭的重担,来为我们这些正处在嗷嗷待哺的新生幼儿遮风挡雨。
如今我们这些当初嗷嗷待哺的新生幼儿已经长大了,国家也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突飞猛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了。
然而,他们却老了,干不动活了,终于可以停下来享享清福了。
但是,他们真的能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吗?
答案是否定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50303/20e4d4b041e80445.jpg)
按理说,子女长大了,他们可以卸下家庭的重担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也能得到保障了。
这对于小老百姓而言,似乎已经很幸福了。
但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精神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即当一个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便会催生出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需求。
他们把自己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劳动,孩提时期没有玩具,成年后没有娱乐,更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今子女都已经长大了,也不再需要他们的呵护与陪伴了,都各自离他们而去,去组建新的家庭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慢慢开始空虚了。
在这一刻他们才发现,这种无所事事的清闲日子,竟犹如度日如年,他们寂寞的内心无处安放。
其实他们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希望子女们的陪伴,哪怕只是陪他们吃一顿晚饭,陪他们聊会天,他们也会感到很满足的。
这么简单的要求,我们也不是做不到,我们只是没在意过罢了。
我们都认为,只要父母能吃饱穿暖,以及身体健康就行了。
当然了,我们当中兴许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忽略这一点,但是为什么依然做不到呢?
或许跟代沟有关,跟我们构筑了多年的心理防御有关。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50303/4b4462849c093a49.jpg)
我们的父辈大都是没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除了靠苦力活养家外,其它的几乎不懂。
他们不懂如何管教,也几乎没有时间管教尚在年幼的我们,他们不懂该如何帮助曾经犯错的我们去改正错误。
他们只能沿用传承了数千年的“棒打出孝子”的理念来教育我们。
过于严厉苛责的打骂,或多或少的都会在我们的内心留下些许创伤。
我们都曾经怨恨过他们的,畏惧过他们,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构筑了很深的心理防御。
我们学会了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掩饰起来,不会再轻易的在他们面前显露。
我们渐渐开始对他们敬而远之,不再像孩提时代那样天天都想粘着他们。
渐渐的,我们长大了,很多人也都为人父,为人母了,也能理解他们曾经的良苦用心了。
可是,我们曾经构筑的心理防线实在是太深了,我们已经养成了不与他们交流、沟通的习惯,甚至还有些忌惮与他们交流、沟通。
我们也习惯的沿用老一辈人的方法,每个月给生活费,给他们买吃的,买穿的,只要他们不饿着,不冻着,我们便负了给他们养老的责任。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人在朋友圈晒出带孩子游玩的照片,而在这些充满欢声笑语的场面里,我们几乎看不到老人的身影。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50303/d4e439a2cac67625.jpg)
小孩,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确实应该给他们一个安稳和快乐的成长环境。
但是,我们年迈的父母,却是给了我们生命,守护过我们成长,把他们最好的都给了我们的人啊!
难道我们真的就让他们在行走不便的晚年时期过着精神空虚的生活吗?
我们是不是该卸下构筑多年的心理防御,毕竟他们不会再像曾经那样打骂我们了。
我们是不是该把丢失多年的亲密感找回来,他们和我们的孩子一样,都是我们最亲密的人啊。
我们是否应该多与他们沟通,深切的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最在大程度上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带孩子外出游玩之余,我们是否也可以带上他们,也就是多一两个座位,一两张门票的事罢了。
在拍照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把他们拉进相框里,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我们的幸福生活中来,让他们真真正正的成为我们幸福生活中的一员。
最后,我想说的是,身为父母,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身为子女,我们同样也有责任给父母一个幸福的晚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