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叫我回忆,我生命的每一幕都近在眼前。过去会以不同形式再现,或者被收在某一个时间口袋里,只要想找,随时都能找到。
七十年代人的婚姻
我的母亲过去于我而言是非常严厉且缺少温柔的人,她的情绪波动总是很大,从男人和女人激素不同这一点来看,她确实是女人的代表。我们过去的家庭生活像坐过山车,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生意起起落落,隔三差五的搬家,母亲无法安分在家照顾我们,后来和父亲一样在建筑工地忙活,晒得像田间地头种菜的农妇。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觉得父亲没有她,成不了气候,事事都要挑一挑,而父亲恰好又爱显轻松,成天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看着母亲替他收拾琐碎之事。
上到中学,家庭生活逐步好转,琐碎事多到令人焦头烂额,我们也早就进入了大人们称之为可以打酱油的年纪了。母亲隔三差五的,让我们请假去帮助她做饭洗衣,她还是一副农村妇女的扮相,皮肤晒得脱皮结痂,双手也粗糙的完全不像个女人,时间一长,我们也形成习惯了,对这形象形成习惯,对眼下的生活形成习惯,假期也没有多余的个人生活,姐妹们同父母吃住在工地,一直到工作。
成年之后,孩子们四散,母亲的工作还是同父亲绑在一起,除了和父亲绑在一起我想也没有其他更适合的了,没有替别人打过工,离了父亲怎么行?隔三差五的,我们就会收到这样的信息:母亲帮助父亲化解了某一个财务危机、母亲调和了工人矛盾之类的消息,母亲在叙述这些事情的时候总是很开心,当然以母亲的脾气也有帮倒忙的时候,欠款要不到的时候从不商量,动不动要去打架,弄得父亲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最终结果大都还算理想,母亲虽一副农村妇女扮相但却也擅长这些事情,也能在这些事情里寻到她的一点价值一些认同,在这方面,我们是始终支持她的,当然,用父亲的教育理念来看——女人始终要稳着点,少打架。
母亲不仅操劳父亲工作的事,也时不时的问候我们,因为相隔较远,再加上母亲年纪也大起来,年轻时的暴脾气就逐渐转变成了平和状态,对我们的耐心也增加不少,年轻时那股子好操劳的劲却始终没变。但凡听到我们有一点不开心或者工作上有风吹草动的,就会不断的进行关注和鼓励,一方面这是距离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母亲也开始渐渐学做一个母亲了,这一项需要耐心柔软的活计,对她来说应当最不擅长,学起来慢一点也能接受。
出于母亲事事争强的性格,我们的成长期也吃了不少苦头,没人煮饭洗衣服是常有的事,现在在街面上见着邋遢的小孩我都能生出对自己童年期的同情来。但另一方面来看,母亲的这种性格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好处,同龄人渴望的自由、渴望的选择、渴望无事不谈的状态、母亲始终给我们,不管这个给予是出于疏忽还是什么,在这一方面,我们算是得到了,这是于我们的成长最大的好处。
父亲和母亲的性格截然相反,父亲沉默在大多数,脾气古怪刻板,小学上了七个一年级,还是不能顺利升二年级,现在想下来,谁家孩子上七个一年级还学不进去多半要受棍棒之苦,男女混合双打是常事,想当年爷爷肯定也是憋着一口老血不吐才勉强让父亲熬过七个一年级吧,这到现在说起来都是我家劲爆的笑料。
当然,对父亲来说上不上学似乎不影响生活,六十年代刚好赶上饥荒文革,吃饭是头等要紧的事,吃糠咽菜的年代,数字在脑子里转几圈都可能看成米饭,学不进去可以理解,再往后混到差不多的年纪父亲学了手艺从农村家里出来做泥瓦匠,结识了母亲才有了我们。
父亲于我们的最大好处是,他虽主外没有母亲的雷厉风行,在家却是一把好手,洗衣做饭打扫的事情大体是他做,我们不想吃的剩饭、肥肉、咸蛋白他吃的最多,他也有男人极度自私的一面、也有男人不成熟的另一面,也犯过一些错误,母亲脾气虽差却也是事事能容则容,磕磕碰碰大半生也就过来了,七十年代人的婚姻,用我母亲的话来说就是缝缝补补继续过,套一句俗语——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母亲争强好胜,父亲要让,让几回也窝火,干脆就摆出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给母亲忽然一惊,母亲有时候也示弱,大庭广众之下给父亲留脸面,回家又是好一顿翻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后算账,秋后算帐的事看得多了,顿觉的女人真是这世上不太好惹的生物。父亲和母亲就是这样,你来我往相处的过程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虽共同经历了很多大风波,无数次的想要杀死对方,倒也算过来了,我对这个年纪的人的婚姻好奇心,大过我所处的时代,这样的不断相互容忍调整的婚姻状态,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缺失——当然,我所处时代的婚姻自由是以往年代绝不能想象的。
九十年代我们的婚恋
早些年谈恋爱,全靠腾讯的企鹅宝宝,一抖动心花怒放,手机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约见面是顶要紧的事情,条件再不济的男孩也要约女生奶茶店咖啡馆坐坐,一个下午就泡在里面,慢节奏的过着,那咖啡什么味道至今都忘干净了,可在咖啡馆坐着的很多个下午的记忆都在。咖啡馆的空间顶大,装修也用心,吊灯圆顶、布艺的柔软窗帘和沙发,天气好的时候,大片的云从落地窗飘过去,这一天的心情都是极好的,奶茶店也一样,设施虽不如咖啡馆好,但也有足够大的空间度过一整个下午。
现在出街,虽满街的星巴克、满街的奶茶店,但装修风格已和从前大不同了,你能看到的全是商务男女抽个下午时间出来谈客户,勉强的在这嘈杂之地坐一坐,咖啡肯定是比从前好喝的多,可人情淡薄,奶茶店的位置越来越小,小到最后只能外带,地租涨上去、人工工资涨上去,食材原料物价涨上去,可供安静恋爱的地方算是越来越少了,时间成本也越来越大。
时间成本增加的同时,应运而生了无数个聊天APP,好像现实中的男人都堆在网络上了,现实中带女人去咖啡馆的男人少下来,我也越来越少看见从前可供闲坐的咖啡馆了。网络消息一发出,女生们就像深水里的鱼在雨天需要呼吸那样一窝蜂的出来,男男女女都堆在网络上,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时间一久,人见的多了、视觉疲劳了、恋爱成本就下去了,吃饭不如从前重要了,咖啡也喝的匆忙起来,这不再是一件庄重的事了,倒像是去隔壁买个菜顺便买杯可乐那样,是惯常的事情。
我家附近最近好容易开了间老式咖啡馆,空间算很大的了,对这老式咖啡馆,多少有些忧虑他的运营,我也预备抽空去坐坐,如果有人约我去那里坐一坐——那么我也预备好了好好的感受一个像过去那样恋爱的下午,这样难得的记忆,我也预备着尽可能的延续下去。
恋爱之外的婚姻也和从前大不一样了,看房子看车看脸,从前嫁人,几件家具就算是顶风光的事情了,如果男方家稍有点钱配个二八单车,那十里八村都要议论好几天,恋爱由媒婆指定在这一点上我以为不好,毕竟没有摸清一个人的秉性就嫁人就像半夜摸鱼,难免抓瞎,婚姻幸福指数也谈不上有多高,但那时候认定一个人就是终身的,不论这认定是出于爱还是责任还是社会约束,起码是步步维系。
现在离婚率居高不下倒也不谈,结婚率低也可以不谈,单就这看物质才能成婚的年代,婚姻好像变成了很奢侈的事情,爱不爱的另说,家有几亩粮田、几部轿车是首要的问题,这条件勉强跨过去才能有入选婚姻的资格,就好像每个人拿着手头的票子换一张婚姻通行证——品德只要过得去,爱不爱的可以再议,物质的结合先开始,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主流婚姻形式。
再往后,遇到家庭琐碎事,容忍度低,离婚是常有的,民政局登记离婚的人数绝不少于结婚的,应当让这两伙人随时碰面,好煞一煞他们结婚的傻气和离婚的调性。
当然,我也不能一闷棍打死全天下人,也有很多讲浪漫、讲情怀的年轻人还死守着,还在为爱情和婚姻做一点斗争——他们想要的爱和婚姻由他们掌握,由爱开始,这样的婚姻观念我以为是正确的,却也是最苦的最少有人选择的婚姻道路。
E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