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技
艺术与科技下的沉浸式电影
在沉浸式电影中,艺术与科技的比重是艺术高于科技的。而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虚拟现实场景、增强现实感受为主的沉浸式影视创作成为趋势。影视作品从给观众讲述故事转变为引导观众进入影视虚拟世界参与故事,这个巨大的变化导致以往的电影语言、电影技巧都被颠覆。本文对VR电影的剧情构建、拍摄手法、镜头表达等进行探析,讲述了新技术对电影语言带来的创新性改变,为VR电影的制作提供一个理论性的新视角。
艺术与科技
艺术与科技下的传统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产物,以其技术性体 现出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鲜明个性。从电影电视在视听上由 黑白无声到彩色有声的发展、从2D 到3D 的维度跨越,技术的 发展推动了“戏剧是现实的渐近线”的实现。更进一步打开了体验时代的大门,人们对影视活 动中的移情效果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将传统演出方式与新型科技结合,正逐渐改变着观众的观剧方式。消费者无需再受热门演出所在剧场空间和场次的限制,通过头戴设备便可以在最佳位置观看话剧演出。“沉浸式”话剧在国外非常流行,简而言之,就是在舞台上高度还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像密室逃脱一样,让演员和观众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让演员带着观众“走”,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人类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 的变化,科技在改变我们对于生活感知的同时,作为一种手段 也改变着我们对于审美客体的感知能力与态度。
沉浸式戏剧旨在打破传统戏剧演员在台上表演,观众在台下观看的观演方式,把观演关系置于流动的时空之中,观众主动探索和发现对沉浸式戏剧来说至关重要,不同的时空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故事线。沉浸式喜剧的本质是建设虚拟的空间场景,使观众融入在空间中。当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空间场景中时,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临场感导致电影剧情构建发生变化,跳脱的剧情设定或让观众产生“出戏” 的感觉,或给观众带来惊喜与融入。在《盗梦空间》中, 艾莲涅正身处梦境时,突然周边瞬间爆裂,可是人们似乎什么也没有感受到。在这场戏中,“跳脱”的剧情构建,非但没有让观众“出戏”,反而让观众产生刺激感, 带给观众超越现实的时空体验。
沉浸式电影构建的剧情最主要是给观众构建时空感, 剧情中恰到好处的“跳脱”方式,反倒会让观众融入其中, 提高影片的真实感。
如上所述,沉浸式电影剧情设定时,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兴奋点、视觉和情绪需要缓冲的时间点,以及观 众处在不同的场景中所需要的视觉感受,最主要的是需 要把握控制剧情的“跳脱”,在恰当的时间呈现给观众最愉悦的立体画面空间,使观众沉浸于电影的世界中, 沉浸在电影所带来的真实而美妙的体验中。
与传统电影摄影主要依靠后期剪辑表达电影语言不 同,沉浸式的拍摄手法是情景完整性再现。在沉浸式电 影中,拍摄画面的景别镜头会给影片营造空间感,是表 达叙事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精神病患者》片头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镜头,镜头从一栋居民楼推向其中的一扇窗户,窗户越来越大,最后充满整个画面,画面一片漆黑。 接着,摄影机带着观众穿过窗户进入房间,然后从黑暗 的地方摇到躺在床上的女人,影片用一个连续不断、逐步推进的运动镜头,给观众带来临场刺激感,带来暗示。 取景、构图、景深,这些在沉浸式电影里全都打破。
拍摄视角的近、中、远,拍摄镜头所构建的画面距离感, 能够有效强调画面造型,正是这种距离感让我们体验到了超乎人类感知的梦幻时空。
在上海首演的《不眠之夜》剧场由五层楼的麦金侬酒店改造而成,并结合灯光、音效以及烟雾等元素搭建了如卧室、教堂、墓地、酒店大堂等 90 多个实景房间。同时,道具也不再是摆设:书信可以被拆开、书可以被翻阅、沾满血迹的砖头可以被触碰、沙发可以坐、茶杯可以喝……这些巧妙的细节给到观众完整独立又不同以往的氛围。
电影的合成是电影艺术语言的总结,沉浸式电影也是这样。但沉浸式电影并没有合成的主要定位,影片效果主要以展现真实为主,如何展现原汁原味的事实是关键。在沉浸式电影里,剪辑不能太多次、太过刻意,不然会破坏观众好不容易形成的沉浸式体验,在全球首部恐怖虚拟现实短片《11:57》中,影像以每一个场景为单位,场景之间要真实,摄制组采用了闪光,在最大程度上带 给观众恐怖的感受,营造恐怖气氛。
虚拟现实电影需要弱化剪辑存在的痕迹,尽可能呈现真实,如何做到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多加思考的。
传统戏剧都有固定的故事线,观众或者消费者更多的是被带动或引领。而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则跳出传统,将原本的故事打碎,观众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需求选择故事视角顺序。正如英国剧团艺术总监费力克斯·巴雷特所说:“希望借沉浸式戏剧赋予观众一种力量,让他们在娱乐体验中自由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趋势下发生变革,消费者的主权意识增强也影响着品牌主沟通的方式。可以说,《不眠之夜》让用户对体验具有绝对的主控感也成为它被津津乐道的原因之一。
总结
综上所述,影视作品从给观众讲述故事转变为引导观众进入影视虚拟世界参与故事。
这个巨大的变化给影视作品制作人带来了一些颠覆性的影响。沉浸式电影通过模拟临场感,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心理暗示,在某种程度上引导观众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具有多重身份,既是欣赏者又是整个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作品中的一部分,因为此时完整的作品离不开观众不断移动的视线,观众的身份随媒介构成的变化而变化,使其在虚拟和现实这两个世界里自由穿行。纽约戏剧评论家乔纳森·曼德尔认为,一部戏剧作品如果要成为沉浸式戏剧:首先,要营造一个不同于传统戏剧的物理环境,以及设置一个不同于传统戏剧的故事情节;其次,成为沉浸式戏剧需要具备艺术装置和互动的双重功效;最后,这部剧还能提供社交的可能性。随着观众对于戏剧多样化需求,沉浸式戏剧也变幻出多种形式——话剧、默剧、戏曲、多媒体秀等。即将进入国内的《权利的游戏》沉浸式音乐会也将被打上“沉浸式戏剧”的标签。
从消极的一面来看,交互式沉浸戏剧的诞生及发展出现了一种对于传统戏剧观念的反叛。传统的戏剧观念中,戏剧就是指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的、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 称为“演员艺术”或者“舞台术”。戏剧通过演员创造出人物角色,剧本上的文学人物才以角色名义得以展现,如果抛弃了,演员创造角色这种形式,所演出的也就称不上是戏剧了。
然而,交互式沉浸戏剧使布莱希特戏剧表演理论完全崩塌,观众和角色之间的距离已经不复存在,观众成为了演员。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观众的这种全身沉浸观演甚至参演方式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距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紧密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它促进了戏剧大众化的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加入这一戏剧传播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审美主体也变成了美的一部分。
如今,虚拟现实技术正在为电影提供更多可能性,在不久的将来,沉浸式电影必然会引发业界的革命,电影艺术和电影语言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