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英国际学校一年,接受来自各方的挑战。“变”在教育生活中便是每天随时随刻都会发生的事情,自己也得随着不断地“变”:首先思维模式必须“变”,接受任何“变”的事实,并尽一切努力去应对;然后是不断地学习,学习能够适应国际教育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哪个国家的教育是做好的?英国的?美国的?日本的?台湾的?还是芬兰的......越深入其中,越是迷惑。适合的才是做好的。怎样的才是适合的呢?目前也无法找的确定的答案,每天都在寻找,都在探索。越深入其中,越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视野也越需要开阔。身边的外教老师的一些做法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不一定都适合中国的孩子,也不一定适合汉语的教学,或是很难在中国的土壤上扎根。
常听说芬兰的教育特别优秀,在国际PISA测试(国际学生教育评量)中,位居全球第一。芬兰这样一个北欧小国,有什么法宝让自己的教育达到如此高的水准?好奇心驱使我很想了解其中端倪。只是双脚去丈量这片土地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是不可能的事,但双脚丈量不了的地方,书籍可以带你去领略,学期结束前,花高价买了几本有关芬兰教育的图书,终于可以在暑假小憩中尽情地阅读。在辅导大妹两个孩子功课的闲暇之余,两天又一次阅读完一本。从中终于略知一二:
“公平”便是芬兰教育的第一法宝。
这里有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没有快班、慢班之分,没有督学,不标榜精英培养,也没有激烈的竞争评比,考试次数很少,学校不作排名,所有的评估测试知识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从来不是去挫败学生和老师的士气,也不是讥评他人落后、不长进的工具,也没有统一要求制服,老师也没有绩效考核等等,孩子到了七岁才入学。这里的教育回归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维,他们尊重每个独立的个体,基础教育上给特殊的儿童特殊的照顾。这里无论是首都还是偏远乡村,所有的配套设施和师资配置都是均衡的,只要是学校,所有图书馆里的图书该有的都会有,同时配备特殊辅导的教育体制,教师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学生学费全免,同时提供免费的午餐。学生上课时数最少,作业最少,周末或假期的作业不会让孩子忙到不能好好休闲。寒暑假就是放松休息的假期,根本也没有什么寒暑假作业。他们不鼓励、不强调学生从小竞争,而是去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建立可以一生追寻的正面学习心态。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等。这些平等、均衡、高品质、城乡差距小、学校不排名、好老师分散全国各地等林林总总因素,一起构成了芬兰各级学校之间差距小的关键。他们不躁进,不求速成,只有满手用心用力去做。他们坚信:唯有教育才能延续、发展自己民族的生命力。
芬兰教育先见林,再见树,是见树又见林的教育。芬兰教育,(少数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是先见林,再见树。“先见林”,能让孩子先了解到整体课程概念与学习目标的全貌。而“先见树”的教育模式,却有可能在还没有机会见到森林时,不少学生已经在既漫长又着重于树的细节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而半途而废,因而错过了能透过一株株高松树木,望见整座丰硕美丽“森林”风貌的喜悦。比如,芬兰的花式溜冰课基础教学,老师先在一堂课里示范、教导好几样姿势、技法,切一个动作顶多8-10分钟就换另一个动作。而我们在见树的过程中,反复再反复地练习、考试,而最终目的是要能压倒周边的竞争者,那学习与教育启发人性良善的层面,以及希望培养终生学习的目标,反而在孩子年幼的阶段,就从制度层面上被否定了,甚至进而抹煞了学生对任何一门课的长期学习兴趣与持续了解的动力。
芬兰式自我管理。学生上课,通常没有固定的时间。芬兰老师很少批改作业,反而花更多时间准备课程、思考、休息、充实教学内容和自我研习、进修,他们认为,老师教学的目的,是带大家去寻找一个思考和自我学习的动力,而不只是帮学生提供答案。将事情交由学生主动来动手,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养成自我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零年级”,不需要赢在起跑线。人生其实就像马拉松,一再强调孩子要赢在起跑点,却没有适当地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差异、天分与资质,那就是鼓吹每个人用冲刺的方法去长跑!赢了起点,却会在中途把起立和耐力要尽。零年级的孩子很多学不会,不是学校班上孩子的程度落差过大,就是学校的教学进度过快,或者班级人数过多老师无法拨出充足的时间,去协助等待每位孩子。芬兰教育的信念是启动每个孩子那颗学习的因子,让学习能力不同者都能获得不同的关注。
芬兰基础教育的课程。母语教学是建立通识的第一步,每周7节左右。还有第二官方语言和外语。(芬兰语、瑞典语、英语等)数学、环境与自然((一年级开始);生物、地理、物理与化学(五年级开始);健康教育,宗教和伦理,历史、体育、音乐、工艺、家庭经济、生活教育、视觉艺术等。
阅读是终生资产。每个学校都有配套齐全的图书馆,每天必定保证孩子半小时的阅读时间,有流动的图书馆。
还有计程车接送上下学,为弱势量身定做的教育,公平对待移民的孩子等等。
芬兰的教育体现在“公平”,不让一人落后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