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这是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如果你不想被时代抛弃,那么你就要跑得更快。
但这只是第一种应对方式,前天听得到吴军《谷歌方法论》,听到了第二种应对方式:通过寻找一线不变的东西,或者变化较慢的东西,影响深远的因素,把握好它们,以不变应万变。
接近本质的研究,就是采取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而研究本质,最忌讳的是快与急。欲速则不达。
比如最近学英语,做托福考题时间很紧张,急急燥燥读完全文,到选答案时,因为没有掌握文章本意,选择还是错误。看书也是,急急忙忙看完,讲了什么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
能否等一等,在接触一个新的单词时,能否多查下它的应用场景,而不是只简单重复几遍就结束了。如果可以,结合自己生活场景,给它造句,不管说说出来还是写下来,渐渐将它转化为你的一部分。过一段时间后,再重拾该单词,说不定就是你的一部分了。
能否等一等,在学一个新的概念时,进入其中,畅想其中,多联想些再出来,而不是嗯,我知道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学是伪命题,用才是硬道理。
如果学习得来的东西不能用,那费劲儿学那么多干嘛呢?
9月份开始重拾英语,到现在12月不知不觉就3、4个月了。总体而言,快乐大于痛苦。学习不是要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不是说你知道,他不知道,你就比他聪明。而是说,这个你掌握了,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或者是能给你带来快乐,这就够了。
但刚上托福课的我,却不是这样想的,刚开始一看同班同学都是高中生、大学生,还有一个14岁的初中生。呃 ,好吧,自己年龄最大。然后在接下来学习时,跟不上,单词记不住,思维get不到等等问题。一度让我觉得自己特别傻,挫败感极强。
能否等一等,再等一等,尽量把注意力从上边的挫败感中脱离,转而到知识点上。英语有什么好的表达方式,思维是怎样的。如果到国外工作与生活了,哪些知识是必备的,哪些可以帮助自己梳理思路,哪些可以帮助自己清晰简洁表达。
有时误以为这个世界变化这么快了,我也必须要更快一些。可殊不知,有些事情真的快不起来,比如学习与锻炼。但一旦做起来,长期一直做,不经意的某个瞬间,就会发现,咦,我也跟上了这个变化节奏快的世界。
等一等,再等一等,思考得更深入些,也许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即使没有可见的结果,那么内心也会平静许多,毕竟深入思考后,内心深处总会留点什么。
挺喜欢投入做某件事的感觉,因为会有一个心流,而在这个心流下,没有了嘈杂的声音,只有你和你在做的这件事。更多时候,你连自己都感受不到,只有你做的这件事。比如你投入地看一本书,看一个电影,玩一个游戏。甚至还有你在投入工作的时候,一抬头,一天过完了,所做的事情也接近尾声,有没有很充实满足的感受?
时间本身就很有限,时间过得本身就很快,急也没用,不如等一等,多投入到有益和喜欢的事情中去,至少能获得些许内心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