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听课笔记
古希腊三艺:文法修辞辩证
后有四艺: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6世纪七艺:合成3+4
一,西方文法,东方《诗经》。东西方文化的源头或者对教育的整体的顶层设计或者框架性设计,文法都是最基础的。
不读这些历史著作经典,孩子在语言在文字在文法基础上就会很薄弱。
二,西方修辞学,东方《论语》《春秋》《三转》。培养辩才,传经布道,对于经典、对于世界观的解读。但现在不能百家争艳,多元表达。
三,西方逻辑学,关于理解、思考,东方《易经》。
以上文法、修辞学、逻辑学是纲和本。接下来是算术、几何学。
四,算术是用数字去测定、解读世界,毕达格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
中国古代数学也非常的,《周髀算经》,我们的数学家很早就测定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测定了太阳的直径。而且测定的结果和今天天文学的结果非常之接近。精确地制定出了24节气,用阴历阳历的调节。还有医学对生命节奏的把握。中国在数学有非常深厚的国学传统文化基础。
五,几何,在建筑、工艺品制作,西方更完整,中国的偏应用。
西方的经典有两本特别重要。一个是《圣经》。在古希腊古罗马,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上,产生了宗教信仰。其实,圣经、基督教蕴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建立人间秩序、法律体系,在处理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都是其实际应用,而不只是一种信仰和崇拜。《几何原本》实际上,它孕育了西方的哲学、方法论,科学研究的方法。
六,音乐。东西方的艺术有很多气质上的不一样,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比如说,中国不管是音乐还是美术,我们用天然的素材,木头、竹子、墨、色彩,更偏向于宁静、淡雅、悠远,意味深长。所以气质上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七,天文学。实际上,西方教育就有天文学这样一门学科。西方的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时期,都是天文学率先革命的。
中世纪,教会的势力比较大,他们更多地运用天文学去推算宗教上的各种节日,复活节、圣诞节,或者是用天文学的知识去和邪教异说、和科学家进行争辩,直到后来新的科学观念不断树立起来。
但是中国人就可大不一样了。在中国不学习天文学,根本就不能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说天人合一,可不只是说说而已。中国的天学人学地学医学哲学农学文学,哪一门学问都离不开天文学。例如,中国的历法,24节气与物候,医学与阴阳五行。
2020.3.27上午8点星体运行图中国文化极其宏大开阔,它把整个宇宙、人的生命、世界万物看得非常透彻,然后用一种非常简易的方法把握了其中的基本原则,同时又非常的精微。
所以西方的七艺,把天文学列入七门学科中,我们应该从中借鉴,中国文化更应该把天文学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去看待,常去仰望天空。
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传》,其中父亲为儿子进行了教育课程规划,通俗一点儿说,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希望他的儿子去学。而这个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计划,一些核心课程的设置还是以七艺为基础。
也有了自由教育、博雅教育。这些概念里包含着闲暇、财富自由、全面的或者全人的概念。对后来的教育风潮都有影响。
直到今天,西方的很多教育家还认为,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于自由公民的教育。他们不主张像现在的普通教育那样过于重视职业上的准备,而是更希望培养全面的、和谐发展的、完美的人,还要具备理性。
在一个专题片《音乐的力量》中,讲了一个音乐家,他在委内瑞拉把音乐带给了一些普通家庭的平民孩子。在越是艰苦条件下的人们,越容易失去自我。而音乐和宗教一样,带给他们信仰、文化,使他们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状态得以改变。
以上就是关于西方古典时代的教育精华和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实行七艺、全科教育,通透、整体、基于人的自由发展。
课后如果想学习经典,可以从十三经注疏开始(5册,中华书局出版,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建议得带着“放大镜”去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