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说

作者: 道心永恒 | 来源:发表于2018-08-16 22:11 被阅读8次
    网络空间中,有两类文章最受欢迎,一是爱国题材的,诸如中美斗法,能够激起民族自豪与危机感;二是心灵鸡汤类文章,觉得很有道理很受用。但看得多了,具体讲了些什么,其实完全都忘了,对自己修身助力并不是很大,因为碎片式的学习无助于人的安身立命,人的思想根基没有扎到大地上,一切鸡汤都是虚华。

    习大大讲,“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这个精神世界和价值观的形成,最主要的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国传统文化学好了,就有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在哲学上就打通了自己的精神血脉,使自心有所安、有所守,就扎下了人的思想根基。

    对于厚重的中国文化,我是一个初学者,尽管如此,我隐隐感到中华文化的确有一个主线,就是以自然之道为核心的一个完整文化系统。中国文化的根脉是尧舜禹代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南怀瑾老师也讲过,中国文化基本用一个字可以代表——“道”,由“道”后来演变出儒家、道家、墨家等等诸子百家。

    对于什么是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形成

    道,就是个文字符号,是一个物的名称,具体道是个什么物呢?其形态空旷寂寥,是天地形成之前的宇宙本体,同时他又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动能,周而复始永不停歇,独立运行永不改变,是天地万物的生发母体。由于道取法于自身,道法自然嘛,道就是那个原本的样子,因此道又可以被现代人称为自然规律 。

    道有其本体,也有其功用。道体是空旷寂寥的,是天地万物的生发母体,其性空;道之功用,是宇宙运行的原始动力,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统率着天地万物的运行,其性动。

    中国文化最早是由诸如尧舜、文武这样的帝王层开始发源的,因此其核心是围绕着国家治理展开的,目标是天下大治、安居乐业。其中,尧舜禹代代谆谆嘱托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则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其后的中国文化都大是围绕这“十六字心传”而展开。

    人心惟危”:对于一个社会群体,要进行治理,非常不容易,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其心念支配的,而且人心难测、人心危险,所以做人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这就是“人心惟危”的社会现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道心惟微”:为什么说道心是微妙的呢?人的心念如洪水纵横恣意,如野马奔腾无缰。如果给人心带上“马笼头”,使人的心念按照一个统一规则和方向流淌,那就无疑管控住了人心。这个人心“马笼头”,别无他物,就是道。就像大禹治水一样,通过“水往低处流”这个道,对纵横恣意的洪水进行围拦疏导,最终制服了洪水。

    惟精惟一”:核心是“精一”,精一就是极纯,指纤尘不染之心。有两种境界:一是道体空灵境界,心体空旷寂寥,与宇宙本体相通,用六祖慧能的描述,就是“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个“能生万法”与“道为天地母”一个意思;二是发心的至善境界,就是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至诚之心,《大学》中表述为“明德,亲民”,神秀和尚描述为“心如明镜台,莫使惹尘埃”,老子《道德经》亦描述为“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允执厥中”:尧给舜讲的时候是“允执其中”,两者意思相同,这里的厥是代词。允执厥中,就是执允于中。什么是允呢?用人不贰,用人不疑,信任人是允,诚信是允,公平公正是允。中就是循道而行,且常中于道。执允于中,就是中庸思想,就是通过绝对公允的诚心去循道而行,并且努力做到常中于道。

    明白了“十六字心传”,就明白了中国文化。

    老子写的《道德经》,侧重于道体,佛学也是道体的修养,道、佛确有相似之处,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道佛相争一直存在。从心学来说,佛学更为精深,就心念区分为五蕴,我就叹服了,他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而且佛法号称八万四千法门,对于不同层次人群,都有针对性的学佛成佛方法和途径,的确不简单,经过历史上不同文明的长期碰撞,佛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必不可少一部分。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学佛成道的人,可以大彻大悟,甚至可以直接当宰相。我所知道的,玄奘曾被唐太宗邀请还俗当宰相,但本人不肯,其他还有好几个高僧也是如此,记不上名字了。

    我妄测,佛、道修行到极致,就是道体境界,与宇宙本体相通,可能将宇宙能量引入身体,故具有不可思议之力量。

    一滴水能够映照整个世界,佛学中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说法,《黄帝阴符经》中有“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的句子,实际上宇宙中的每个物体、天体,大至一个星球,小至一粒沙子、一个原子,都是一粒微尘,都脱胎于宇宙本体。如果进入道体境界,亦是佛的境界,则与宇宙本体融会贯通,宇宙能量并流不虚,则慧根大开、大彻大悟,修行到不可思议的效果。

    《易经》是道之用,揭示了道的变化规律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仔细读了易经系卦传,就感到孔子说的一点也没有错,至少我觉得,学一点易经知识,官员就不会犯大错,名星就不会大起大落,个人对待人生就会安之若泰,学生就不会动不动跳楼了。老祖宗的智慧无穷,可惜的是长期以来,易经被用偏了,用在了算命上,但同时也说明易经很伟大,其揭示了宇宙的规律,那可是过去读书人必读的五经之一啊。

    通过“十六字心传”的介绍,知道了《大学》就是对“惟精惟一”的论述及修养之道,《中庸》是对“允执厥中”的进一步阐述发挥。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所讲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理论,主要是对《大学》中“格物致知”之说的创新,克服了传统中国文化中对格物致知偏向于廓大不实的弊端。《中庸》中的一段话,其实是《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原本意思,“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能与天地参矣”。

    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借鉴了佛学思想,比如神秀和尚的“心如明镜台”,但又不落入空洞之中,使内心修养与外用联系在一起,纠正了宋以来“坐谈心性”的弊端。可惜的是,王阳明理论在国内没有得到很好发扬,却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日本大行其道,从哲学上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论语》、《孟子》是“十六字心传”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理论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结合,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南怀瑾老师讲,“社会除了政治、财富力量以外,还有独立不倚、卓而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现在人格养成没有了,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现代社会思想混乱的源头。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只有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能独自站起来,不跟着社会风气走,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人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jv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