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评估关系动力:培养对关系动力的敏感度
会看清家庭关系与动力是成为顶尖家庭治疗师的第一步,所以培养对关系动力的敏感度是第一要务。如果能看清楚家人间的动力关系模式,那么该如何改变自然就呼之欲出了,怎么订立治疗方向、该谁做什么调整也都会很清楚。如果看不清楚,有些治疗师会过度依赖理论指引的方向。在家庭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知觉、概念、执行这三种能力环环相扣:可能互相给力,相辅相成;也可能互相拖累,一事无成。
第一节 人际相互性:彼此关联,相互影响
相互性,就是意识到对方与自己必然的关联性,也知道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力。家庭治疗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抽丝剥茧的探询,帮助家人了解、承认彼此的关联性,进而产生影响彼此、帮助彼此改变的希望感与方向感。
互补性:互为对比,实为一体,互相包含,互相依赖
人际相互性还可以细分为互补与竞争两种。互补是状似对立,实则相生相容。如伴侣互动中有名的“追逃模式”越追越逃。其实夫妻之间的任务之一是将对方与自己互补、对立的性格内化进自己性格结构中,若是无法成功内化,就可能形成夫妻之间的不断冲突。如亲子关系中的猫抓老鼠,父母管的越紧,青少年孩子越阳奉阴违。
竞争:竞争是一种见的两人关系。竞争产生张力,使人充满力量,蓄势待发,准备放手一搏。竞争很难避免,秘诀在于超越,关系的疗愈在于接受彼此、整合两极,达到完整与一体。
循环因果:彼此互为因果
系统观点相信循环因果,也就是事事互为因果,且彼此来回影响,生生不息。因果循环有极化的趋势,或是越来越好,或是越来越坏。
第二节 界限、分化与三角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要在能力与意愿所及之下,为孩子创造出来的各种形式的、属于自我的领域。
界限:在“离”与“合”之间寻求平衡
界限,区别自己与他人的领域,理清人我关系中的规则,界限在人出生那一刻便逐渐形成。家庭经验扮演了关键角色,让婴儿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规则,并从中发展出自我价值与自尊。界限的中线是随着外界环境变化在不断调整的,一个人如何能够持续维持一个弹性而平衡的界限,和他的自我分化程度有关。
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有两方面,一是面对令人焦虑的压力情境时,是否能够冷静理智、根据思考做出反应,而不是被焦虑驱动而反射性地响应。二是在人际关系中,与对方情绪融合成一体的程度,也就是是否能就事论事,而不被对方情绪淹没。
对多数人而言,自我分化是程度问题,而不是判断一个人的健康标准,在心理发展阶段上,发展出独立自主性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亲子间的共生与共依附:
低自我分化的家人终日朝夕相处,心理上逐渐相互依赖,仿佛变成一个连体婴,一旦分离便焦虑不已,形成“共生”情况。自我分化愈良好,在人际关系中我哥呢会害怕失去自我,反而愈能发展深入的亲密感。
三角关系:
对萨提亚来说,每个人一出生便进入父、母、子的原初三人关系中,并在每段关系中学习爱与被爱,形成自尊与自我价值。形成了家庭外人际应对的模式与基本信念,影响我们日后的社会适应与生存。
亲子三角关系的涉入有四种不同的方式:
1、跨代联盟:孩子成为父母的“情绪配偶”。2、亲职化:孩子变成小妈妈。3、代罪羔羊:孩子被视为“小恶魔”。4、支持型迂回:孩子成为“小病人”。 家庭治疗师的任务,是在理解家庭的过程中抽丝剥茧,理清关系的三角纠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