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天在一本书中看到的。题目叫做鸟笼,查里斯·F.凯特林的文章。
我曾和一个朋友打赌:如果我给他一个鸟笼,并挂在他房中,那么他就一定会买一只鸟。我的朋友同意打赌。因此,我就买了一只非常漂亮的瑞士鸟笼给他,他把鸟笼挂在起居室桌子边。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当人们走进时就问:“乔,你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乔立刻回答:“我从未有过一只鸟。”
“那么,你要一只鸟笼干吗?”
我的朋友后来说,去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他有一只鸟笼要简便得多。
人们经常是首先在他们头脑中挂上鸟笼,最后就不得不在鸟笼中装上些什么东西。
说实话,文中的最后一段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苦思冥想了一番之后,大概的出了两种内涵。
一、求其所求
第一种含义我想得还是比较正面的。我年纪尚小,也许话糙理浅,也可能欠妥不实。仅仅对于那些少数的,还想活得有意义些的、还想追求些什么东西的人,即使为时已晚,倒也不至于追悔莫及。
他们是怎样去一步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拥有自己想要的人格的呢?
心理学上讲,当周围的人在关注你的时候,你会朝着他们的想法或者想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逐步变得理想化。这叫做期望效应。而这些希望变成什么样的人大可可以“装成”那样的人,在陌生人或者熟识的人面前,强迫自己变成所想成为的人,也就是说把一只“好鸟”装在了一个自己规定好了的、理想化的“笼子”里。久而久之,自己倒也会变成那样的人,可能周围的人比这些人更早的感受到“鸟”的存在。也许慢慢地,“鸟笼”会在这些人的脑子里消失,而“鸟”却“认家”而飞不走了。
好的“鸟笼”里不得不装进一只“好鸟”,一个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一个是为了自己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充实,即“求其所求”。
二、固其所念
然而这个就没那么积极了。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诸位的学生时期,有没有听到过老师照着答案强行解释?
也许我生性敏感,也可能我现在处在一个学生这么一个社会地位,我对这方面还是感触颇深的。
我最喜欢英语这门课,而恰恰英语老师最擅长强行解释。某次问她题,语法填空,我指着一个空问她,
“老师这道题为什么不用过去完成时啊?在这里显然对后面的内容有影响啊?”
“你看答案了是过去式?”
“对啊!”
“哦,呃……是这样的,……”就是一大堆原因,从理论到实际,从举例到原题,从口语到语法,大概有十多分钟。“明白了?”
“好像有点明白了……”其实我根本不懂——虚荣心作祟。
“把你答案拿来。”
我交给了她。然后尴尬的一幕出现了——我看错了答案,少看了一个“had”。
也就是说我的答案是对的。
“嗯……其实我就说……”
现场气氛过于尴尬,有我的尴尬:“明白”了一个错误的解释;有老师的尴尬,头头是道的讲了半天。我找了个借口先回了班。
我觉得“强行解释”是蛮普遍的,不只是在教学上。因为有一些你以为的权威在潜意识里不想降低ta在你心里的高度,所以只能通过比他更权威的人所得出的所谓更权威的结论来说服你,尽管过程有些生硬。但是我们大家总会屈服于我们认为比自己厉害的人,这就是权威效应。试想,当一个西装革履,仪表堂堂的人和一个衣衫褴褛,邋邋遢遢的人站在你面前说教于你时,你会更愿意接受谁的呢?而外表仅仅是影响权威性判断的一个很小的方面,已经形成的思维或者别人的吹捧都有可能会让你感到一个人的权威。
而“强行解释”一般就出现在权威身上,你自我感到无力与他辩驳,所以也就强硬地接受一个蛮横的结果。
有时候,某些“权威”或许将普遍接受的一个“鸟”硬生生地塞进了已经畸形了的,或是过于华丽的“鸟笼”;而接收者也硬生生地把“受到了摧残的鸟”关在了黑暗的,密不透风的“鸟笼”里。
其实到了最后我还是挺高兴的,毕竟想了这么两种解法。
我又喜滋滋的看了一遍原文。
“人们经常是首先在他们头脑中挂上鸟笼,最后就不得不在鸟笼中装上些什么东西。”
突然,一背冷汗让我打了个激灵,汗毛都竖了起来。
——这两只“鸟”就这么顺理成章地、被我心安理得地塞在了我刚刚造好的两只“笼子”里,安静地没有一点声音,过程艰难却又是那么的随意。
如果乔只是相对被迫性的只是想买一只鸟,而发出的感叹也仅仅是惆怅所至呢?就像韩寒的“窗外的雨”。
这篇文章很恐怖。
这“鸟笼”不但漂亮,而且牢固。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第二天,编号2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