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之美——读《好好学习》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成甲的《好好学习》,很长时间没有这样认真仔细地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读完之后感触颇多。
《好好学习》和《学习之道》,内容如其名都是讲学习的书,前者更多的是讲对学习概念的认知,后者讲学习的方法和原理。生在信息爆炸时代,时代可谓瞬息万变,谁先掌握信息谁就掌握了先机。而如何掌握、管理信息并有效用于实践,必须要学会系统化地去收集、整理和输出。
本书给我的第一个观点(以下由个人理解表述):大多数普通人智商都没有显著差异,看起来玩得好学的也好的人,有可能只是用对了方法。找对方法,也许比盲目努力更加重要。其中涉及到一个概念,作者称为:底层思维。即是指:复杂事件背后的简单规律,有可能是人人从小听到大的、不以为然的大道理,它不局限于行业、国别,放之四海皆准,可以解释绝大多数事物的发生。有时候人们困囿于复杂事件表面,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于是把问题复杂化,最后搞得一团乱麻焦头烂额,而这时如果跳出问题表面,深究其本质,也许会发现,其实问题的本质并不如表象复杂,或许跟它的表象南辕北辙。这也是作者提出的第二个理论:WHAT-HOU-WHY。WHAT即事件的表象,它所呈现出来的状态,HOU即思考它的来源、探究它是如何产生的,WHY-为什么会这样,如何去解决?如果遇到任何一件事都用WHAT-HOU-WHY的方法去思考,寻根究底,则有助于我们扒开事物表象去认识本质,从而找到快而有效的解决之道。
那么如何练就寻根究底的技巧呢,这是我认为本书的核心,也是现在蓬勃发展的知识经济所提倡的热门理念——终身学习。只有建立在大量知识储备上的有效分析,我们才能对事物的趋向拥有敏锐嗅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规律进行预判,提高判断的准确性。有效分析是一种能力,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同样是一种能力,这些能力对大多数人而言不是先天具备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后期努力来做到——本书的第三个观点:刻意练习。关于刻意练习,《学习之道》有更详细的科学解释,当然还有更具体的一本书《刻意练习》。通俗地描述一下:人的思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定式思维,一种是发散思维,大多数时候,人们不自觉地沿用定式思维,当遇到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自发开始搜寻相似的经历,然后重复从前处理相似经历的轨迹并作出反应,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觉反应。其实并不是直觉,只是大脑储存的记忆和认知,在特定模式下重现。如果每次遇到相似的事都沿用从前的模式,那么结果并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和认识自己的定式思维,思考其优缺点并持续优化,然后在实践中验证总结。作者提到一个很有趣的形容,如同我们锻炼肌肉一样,思维模式也是有肌肉的,不锻炼就会萎缩,只有持续锻炼才会壮大。所以如何锻炼思维肌肉呢——刻意练习。WHAT-HOW-WHY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第四个观点——认知深度。与终身学习异曲同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拓宽认知深度。我们的时代是历史发展至今最繁荣的时代,时代的裂变比起农耕时代更是倍数叠加,而大众思维却总是滞后于时代发展。比如觉得离开学校就与学习脱节了,年纪大了就该考虑养老问题了,岁数到了就该相夫教子了,在时代进步与固有观念中的冲突中,时常有种人格分裂、不知何去何从的感觉。不可否认大多数普通人无法跳脱世俗观念的桎梏,但有时妥协于世俗,是否就放弃了另一个更真实的自我?问题又回到原点,跳出现象本身,直击问题本质。任何事物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找到解法。很多时候自以为是答案的答案,往往只是回答了WHAT。认知深度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以前有位老师自我调侃的口头禅:老子天下第一——保持谦卑之心,永远不要迷信自己的经验说,打破固有思维,不断拉伸和试探自己的认知边界。
第五个重要的观点:记录。记录是反馈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任何没有反馈的体验都是耍流氓,得不到反馈就像慢刀子割肉一样让人崩溃(直观感受)。曾经看到一句话,中国之所以是历史深厚的文明古国之一,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发明了文字。记忆是不可靠的,发生过的事情如果没有记录,就像风吹过沙滩,渐渐模糊走形,或失去存在的证据消失的无影无踪,很多想法也一样,如果不及时记录,可能下一秒就忘得一干二净。唯有翔实的记录,才能时时回顾总结,从而不断进步。
这是我第一次翻看完一本书,不用回顾便能述出大致轮廓,当然因为认知局限,能理解的或许只是万分之一二,或也有失偏颇。有许多观点因没有深刻体悟所以也描述的不够详尽,略过。也许等读第二遍第三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但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可以说重塑了对学习的系统概念,让我认识到很多知其然、不知如何描述的想法,原来都有前人经历、提炼和总结过。
读后感归结为四个字:思维之美。勤学多思,才能发现生活中许多不经意间忽视的美好,也能认识到世界之辽阔,而人不过沧海一粟。人的身体无法突破二次元,思维却可以横贯纵深,跨越任何维度。比如霍金——没有人能束缚任何人的思想,除了他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