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跟同事聊天的时候,突然发现,现在自己在批评完学生后,内心其实是很平静的,跟一年前似乎变化了许多,记得之前,每次批评完学生,自己都会觉得心力交瘁,气的要死。但是我并没有想到这是为什么。
今天在得到看到这么一段话:
在构建关系的过程中有一个方法论:偶有愤怒,绝不生气。愤怒代表了你对这件事严重性的态度,可以通过设计愤怒的情绪让主责人引起重视;但绝不能生气,生气就是内化了,一旦内化,你就不可避免的会对这个人产生偏见和不信任。
这段话就就像一道光闪过,我知道为啥以前每次批评完学生自己会那么难受,教育效果也不好了。因为我在愤怒的同时,生气了,带上了情绪,而孩子们其实是很敏感的,他们能够从你的情绪里感受到“敌意”,是的,看似为他好的批评,之所以起不到作用,是因为情绪无形中向他们发送了敌意。而因为生气并不会因此结束,它内化到心中,所以时候我会感到心力交瘁。
那现在的我有什么变化呢?
来看看这周我在班上的两次“愤怒”:
周四的时候,我带孩子们去食堂吃饭,因为之前答应他们中午带他们去操场溜达一下,毕竟开学一来,大家一直都是家里教室两点一线,没有在开阔的环境里“撒野”。有两个孩子特别兴奋,很快就吃完收拾好,然后就一直在那里不断的碎碎念,好了没,可以走了吗等等,我一开始跟他们说要等大家一起,然后他们就说了句:其他人这么那么墨迹。要知道,这两个孩子之前一直都是最慢的两个,每次吃饭的时候就是一直聊天,然后让其他人等着他们。所以我就很严厉的告诉他们,因为他们的自私,今天操场不去了,回教室。
又是周四,是在午饭前的最后一节课,音乐课。个人而言这个课虽然听不懂,但是跟着老师打节拍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是有几个男生,对这个课很没有兴趣,同时表现的很过分不尊重老师,玩闹,不做课堂练习,甚至老师多次点名提醒后还无所谓的。我就示意老师暂停讲课,上台训了几个学生一顿。
其实两次我都没有生气的感觉,我只是觉得这时候,我应该凶一点,严厉一点,要让他们意识到做人不能太自私,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上课听不懂没关系,但不要影响他人,老师点名后起码要给一点反馈,而不是一脸无所谓,老子就这样的态度。然后用愤怒的情绪表达,让全班同学都意识到这是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是会让人不舒服的事情。
这里很重要的是,愤怒的时候不生气,这愤怒是我可以控制的一个手段,是针对这个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本身。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会因为感受到敌意,而去收缩自己的内在,反而会留意在具体的行为上。当然,这是理论上的,仅有两周班主任经历的我还没办法验证。但是我能感受到的是,在课间和课后的时间里,孩子们还是喜欢找我说话,并没有因为我的“愤怒”而畏惧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的做法是成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