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那些事》,台湾作家吴念真的故事集。
第一篇《母难月》,母难二字让读者即刻想到了生日和母亲的辛苦。
确实如此,他的父母在自己生存已然很困难的情况下,养育了他们兄妹五人(不含夭折的老大)。
父亲在矿上卖力气,妈妈几乎是拼尽全力拉扯孩子长大。这完全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得到:
小时候的“我”气若游丝时母亲的唯一想法“万一养不活她也会跟着走”,底层穷苦人家走投无路时的唯一选择,可能也就是一个“死”。
没想到却发生了一段“乡野传奇”,江湖郎中的方子,让垂危的“我”得以起死回生。
妈妈曾许下宏愿:儿子如果能够平安长大,结婚那天,她要跪拜天地。
小学老师预言“我”能考上大学,妈妈激动万分,许下第二个宏愿:儿子结婚当天要登台唱歌给大家听。
终于,跨过很多人生荆棘,“我”竟然长到三十岁,竟然真的上了大学,竟然还结婚了。
于是,妈妈兑现了她的承诺。于是,跪拜大神;于是,登台唱歌。
行文至此,突然跨越时空。“母亲五年前骨癌过世”,如一声霹雳,在读者面前炸响。
作者感情的表达也达到了高潮,而结尾的感想与自问,便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治病郎中的传奇色彩,无疑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而描写妈妈的举动,则生动展现了一位不太有文化但全力为了孩子的母亲形象。
这些都为篇尾的结论做了充分的铺垫。
通篇一气呵成,言之成趣,又让人还没笑起来,已经感觉到有泪水哽在喉咙里了。再有趣的传奇,一旦伴着生活的重压,真有想哭的感觉。
吴念真,被称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
此话不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