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网课五班-鸣(六月)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4775/7cbbd93fe3cdc5c1.jpg)
饶有趣味地翻开《白石老人自述》一书。有几处小意外之喜,孩童时,我也曾有过被小伙伴求画的经历,只不过画的不是门上的雷公像,而是春联上的寿星像,它的寓意人人讨喜。大概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忽然注意到我的小画,使她很惊喜,于是,让我周末跟着学校的老师学国画、写书法,因为一些原因,只上过两三堂课便夭折,直至成年从未再踏足,但每回忆起那段时期还是很清淅。
尘封许久的小心结突然在两年前浮出水面,萌发了要学书法的兴趣,寻寻觅觅始终没有理想的。直至去年偶然关注上钱老师的微博,把老师的微博前前后后翻了一遍,刹那间的感觉十分强烈,嗯,她,就是我的老师。朝思暮想的等了半年如愿报上。老师很年轻,是一位高度自律的人,讲课老成,她的专业和敬业与年龄丝毫不相称。在大家庭群里,她对我们可直接、可“严厉”啦,但大家觉得老师一点儿都不凶,而且真实可爱,还自带一种独特的幽默感。我们都知道,她像母亲对待孩子般,以吓唬的模样让我们长记性,记住重点。而在私信的作业点评里,她先是认可、肯定了个人的进步,然后才细细点评,哪些需要注意,哪些需要改正。我们大伙十分喜欢和爱戴她。
每次讲新课,老师列说了很多点子,而我当时能记住的只是一个、两个点,基本跟着视频过一眼,就迫不及待的临一遍,然后是兴致勃勃地写,反馈回来是毛毛燥燥的成果。第二、三遍才有了顺畅一些,第四遍自己能察觉出不对劲了,可具体原因又找不到;是毛笔秃了吗?还是捻管转笔的问题又来了?笔划边沿生出毛刺呢!赶紧换笔再写,后面又是这样子。带着问题,重看课程,原来这些那些,老师在上课时已经讲解得明明白白。
白石老人在作诗、画画每进一个阶段时,好像也遇上同样的困惑,他先是有了自己练习的熟悉,到一定程度时察觉问题,然后带着疑问谦虚请教,后面的诗和画就有了境景。我想,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大概就是这样,实践、感悟、发现错、调正,又感悟、又调正,才有了那个点的印象加深。虽然现在还没有掌握调正过来,但发掘了原因,剩下只待熟练的积累了。
小时候感觉学习对我是挺容易的一件事情,长大后感觉思维受到局限,不容易吸取养份了。有时反复观看课程视频,仍然无法写出理想。刚开始临摹《多宝塔》时,步伐龟速,手脚不协调,一个半小时才写完只是十二个字的半张元书纸,水平又特别不稳定,那是有过崩溃的。随着一个小时过去,感觉慢慢来了,手就像着魔般越写越过瘾,不到饭点停不下来;尤其休息日,整个下午是我快乐的写字时光。也只有练习的时间足够长,感觉和感悟才能突然蹦出来推着我前进。每天对比不会察觉,相隔一段时间,《多宝塔》通临到最后时,半张元书临完已经花不到半小时了,拿前面跟后面比较,原本紧锁的眉心偷偷地乐了,而且在捻管转笔也有明显的理解和掌握,由最开始想摔笔至不想搁笔。老师腾出两个月时间给我们通临,是有原因和道理的。写字就跟读书同样奇妙,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需要有系统的消化的过程,有些内容很容易看明白,有些内容又会感觉生涩难懂,也许某天某个时刻做着某件事情忽然就顿悟了。如钱老师所说,慢慢地就会变得清晰,就会写得越来越好,这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身边有人对我学习书法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书法是退休生活的标志,而我还年轻,即便有闲余的时间也不该花在书法上。我又想,齐白石出生在穷人家,在他家境贫苦时,祖母发愁劝说:“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那时候,祖母和家人纵观,一餐温饱比画画要来得意义。但是,贫困的生活并没有阻挡他爱好画画,反而越是受限越是热爱,变换法子赚买纸钱,躲着藏着都要画,只因画画与他融为一体,成为生命中不可划割的一部份。后来,齐白石二十岁借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自学;二十六岁开始给人画像。随着卖画收入越来越丰,祖母终于有了笑颜:“从前我说过哪有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通常,不能马上看见效果的作为便是称为没有意义;可是,只有行动了,并坚持做才会产生意义呀!否定学习书法的人,我相信他们没有恶意,也许彼此持的生活观念不一样,大家看事情的顺序不同,有人要收获物质才去考虑精神,有人要先得到精神的满足才有物质的收获。
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性格内敛还带点浮躁,遇上事情容易焦虑不安。写字后,它让情绪慢慢平缓下来,带给我一个知性反咀,无论是思想还是呼吸。一些之前认为很糟糕的事情,懂得换个角度思考、反省,自己和解,也就放下了。然后,生活不再是一层迷蒙薄雾,它有闪亮,有点缀,有了目标的追求,没有应该或不应该,就只有刚刚好。我知道每个人肯定都有所感受,但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