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在,无关是与非
1
你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的书桌前正挂着一幅中国地图。很明显,中国是一只鸡的样子。当然,这还不够。它必须是一直雄鸡,是一只挺立的雄鸡。金黄的戈壁滩,白皑皑的高原和雪山是它的尾羽。富庶的黑土地是它的头和冠。宝岛台湾和海南是它的爪子。而河南,就是它的心脏了。

2
说实在,在旅行之前,我对河南的了解并不多。河南人在我眼里,是,或者说曾经是,忙碌者,外出谋生者,打工者,欺骗者……甚至于在央视的春晚上,小品里片子的角色也是河南的口音。这是一种地缘的偏见,我并不知道这为何在我的脑子里。
三年以前,我遇到过一对来自河南的夫妇。夫妻俩黑黝黝的,有点哑巴,我母亲和他们交流并不是太容易。他们俩外出打工,租了房子,还带着四个孩子,其中最小的那个是男孩,其他三个是女孩。两人工作忙,上一年级的男孩是由放学后四年级的姐姐照料的。夫妻俩不太讲究卫生,每次见他们接孩子穿的衣服总是不太干净,孩子也是一样。

3
我对河南的印象或许也就这样。河南啊,不像江南,精致秀美;不像西北,粗犷豪放;不像西藏,纯洁圣灵;不想东北,朴实热情。至于吃食,江南有小笼包,西北有羊肉串,西藏有酥油茶,东北有大锅炖,河南,我则一时想不起有什么著名小吃。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判断大致也就从景观,伙食,还有人这三个方面了。再说一点就是新闻事件了。可河南又有什么重大的新闻事件呢?无非是1942年的那次大饥荒被拍成了电影,少林寺也被拍了电影,可最近负面新闻越来越多。要说河南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她位于中原,中国之中,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文化的开端,夏商周三朝,莫不在河南的土地上发展兴盛。

4
河南的风是热的,河南的天热的,河南的土地还是热的。我来到河南第一天,感受到就这三句话。或许因为它是仿建的,或许因为天气太热。我当时并不觉得开封府——北宋首府有多么雄伟壮观。可是现在想起来,并不一定所有的名胜都要多么大,多么美,多么壮丽。只要她有心就好。
走在开封府,你是能感觉到声音的。透过滚滚热浪,是有声音的。它从大地传来,窜上你的脚尖,顺着你的腿往上爬,通过脊骨,到你的脑子里。他或者他们,在耳边轻声诉说,向你道着千百年前的往事,千百年前的风尘。开封,这里来过包拯,这里走出过欧阳修。一千年前,这里就坐着一位知府,府外走着的是来来往往的市民。有些人在街上吆喝着做生意,有些人骑着快马匆匆赶路。而在街道旁边,就有着深宅大院,住在里面的是当朝名宦。他们正宴请着学士,也许就是程门、朱门的弟子。酒足饭饱之后,他们开始欣赏东京歌妓的表演。舞者在台上演出了最后一场,而风流之士是要作几首词,再令歌妓们唱的。于是便歌舞升平,东京不夜。
而我,就站在这里,静静地听着。

5
梦华之地,是在东京的。
一个初春的清明,汴河河畔来了一位画家。这位画家看着。
河畔的人们密密麻麻,穿着粗布短衣忙忙碌碌,赶着道路上的牲畜不停奔走,牲畜们不时停下喘着热气歇一会。顺着道路向前,有一座桥,高高的拱桥。有的人把货物扛在肩头,一步一步走上台阶,有的人则将货物放在车上,由马拉着或自己推着走上桥。还有几个僧人,都穿着灰色的,黄色的僧袍,背着竹筐,手里握着佛珠,低着头向前赶路。僧人后面,还有几个顽童,头上扎着小辫,他们显然是被踏青游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朝着另一个方向飞快地跑去,而一旁卖冰糖糖葫芦的小贩卖力的招呼着他们,希望他们会来买几根糖葫芦。桥西面的河面,上船家不断喊着“起船啦”,纤夫们听闻便从地上站了起来,光着身子拉起纤绳,喊着号子,骂骂咧咧的向前拉着绳子。大河里的一艘装饰华美的船应声动了起来。远处,树木透着新绿,有几只乌鸦扑棱棱落在树上。
“唉。”他低声叹道。
“唉。”我低声叹道。

6
我脚底下,是朝圣者走过的路。
龙门石窟,是多少虔诚信徒心中的圣地。站在这里,我想到的是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在这里仰望佛像,佛祖不知在哪里看着我。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很少有虔诚。我从来不信佛,我的虔诚不是献给神的,是献给创造神的人的。很难想象,是哪位高僧当初路过这里,看到这里朝向太阳的方向,看到佛祖在山石上俯视众生。于是下了决心,不再赶路,而是在这里一锤一凿雕刻起了心中的佛祖。但能够想象的是,他必须有极度虔诚的灵魂和超出常人的毅力。
但我的虔诚,是不纯洁的。从家里到唐山火车站不过二十分钟,从唐山坐高铁到郑州,不过四五个小时;从郑州到洛阳,坐空调大巴两三个小时。车可以直接开到龙门石窟的停车场;再坐电瓶车,五分钟到达石窟脚下。我们就可以站在那里,静静欣赏这些石像,总共行程不超过九个小时。这一切未免有点太过简单了。许多年前的苦行僧们,要背着行囊,靠着双脚,走过上千里的土地,面对无法想象的痛苦,饥饿,危险和消磨。跨过平原,趟过大河,越过高山,在数年后才见到雄伟的佛祖,在日出之时散发光芒。那想必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这些石像在这里静静待了一千多年,他们经历了刀光剑影,快马厮杀;经历了家国悲愤,爱恨情仇。但他们是否真的知道这些的发生呢?也许不闻不问,让历史去与时间区评判这些往事,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普度。
不知在某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里,在石洞里忍受饥饿与寒冷,静静打坐的僧人们,会不会对心里的佛祖有一些疑问呢?

7
风起雁南下
萧萧的
落下的黄沙
我,看见
一个姑娘
在这城里
她是有
牡丹花一样的美丽
牡丹花一样的芬芳
独坐着沏一壶茶
沏成了
一夜黄灯下
你又在
几里外的城
想着她
你又在
哪座桥
远远对他微笑
而她又在
一针一线
绣着这天香
天明了
霜是重的
茶是冷的
她抚着琴
将笔落下
却画不出谁的潇洒
是墨客骚人笔下的烟花
想要对话
语断琴声初落下
思念又透过窗花
古刹绕着山岚
风呼啸过着禅定
你什么也不回答
她却说
这里是洛阳

8
走过河南,走过中原。河南人也许在全国的名气并不响亮,但河南的土地却是全中国最厚重的。这里的土地不如东北的黑土富饶,不如西北的黄土砂石豪放,更不如江南的泥土精致。在这里你找不到“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朦胧,没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狂放,没有“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的险恶,可是这里是河南。中原的土地,自有她自己的故事诉说。这些故事,只有你走在这里的土地上才会听到。这里是中华文明的伊始,是炎黄子孙的老家。来这里,豫见河南。

后记
八月就这么来了,我还在电脑前一坐十个小时,加班赶制“河南行”的专题片。现在回过头去看当初在景点急急忙忙录的视频采访,才发现自己在上个月经历了很多事。我曾经在小浪底热到中暑,在黄河风景区跪地录像,在酒店忙着准备活动到深夜……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长,这是大家的成长。相比于去年的陕西之行,这次的目的地虽然没有陕西吸引人,但我真切感受到我们相比于去年的进步。活动是准备的更加充分的,同学们的参与是更积极的,诗文的创作是更加成熟的……我明年应该是不会再参加这项活动了。但成长靠的从来不是有WiFi和空调的舒适的房子,而是在烈日下对世界的追求。多走多看,成长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
2018/8/1 于唐山
网友评论